青年报|找寻“迟到毕业证”背后的治校、育人理念
“为迟到的毕业证寻找主人”行动正在申城、乃至外省市持续发酵.华东师大档案馆公布了大夏、光华大学500人的完全名单后,有校友在跨越了比一个甲子还的长岁月后,拿到了当年毕业证书。这一系列故事温暖和感动着许多人,也获着来自各界的赞誉。
为何当年能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青年报记者在追踪报道中发现,当时一些先进治校和管理理念,即便过去大半个世纪,对当下的高校教育仍然有诸多启示意义。
通识教育:
文科生必修自然科学课程
李瑞麟院士、胡和生院士、国务院原秘书长杜星垣、原总参谋部情报部副部长兼南京外语学院院长张英(原名黄文荃),还有在此次本报“为迟到毕业证寻找主人”报道过程中被大家知道的贾九龄、陈金华……几乎都在毕业后建树斐然。成功的要素固然多种多样,但有一个细节还是让现在的教育工作者为之称道,那就是他们都曾是“文理兼修”的学生。
现年86岁的胡和生院士记得,自己是1948年秋转学到大夏大学的,当时大夏大学理工学院设有土木系、化学系和数理系。数理系的学生同时学习数学和物理课程,可以偏数学或偏物理,“我算是偏数学的,但也学了一些别的大学不为数学系学生专门开设的物理课程,例如电磁学、光学等。”
李瑞麟院士进的是化学系,但他还修读了基本国文、历史、社会发展史、经济学等,除了英文,李瑞麟院士还选修德文作为第二外语,分数达到了88分。杜星垣则除了修读了大量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外,同时学习了生物、民法总则、农业经济等课程。
在华东师大档案馆馆藏的一份1928年大夏大学“文科课程”普通必修学程上,除了国文、英文、历史,还有涵盖化学、物理或生物的自然科学,而理科生则要涉及英文及演说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这证明了学生“文理兼修”不是偶然行为。
“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理兼容的博雅教育吗,现在看来,当时的教育理念还是非常之先进。”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说道。
大夏大学:
国内最早实行“ 导师制”
当时,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大同大学是上海滩最著名的四所国人创办私立大学,有着“四大金刚”之称。学生规模虽不大,但教育管理理念先进,毕业生的质量也都非常高。
在华东师大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青年报记者查证到了很多有关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先进教育管理理念的实证。比如,大夏大学坚守“三苦精神”、“师生合作”和“读书救国”。“三苦精神”即指教员苦教,学生苦学,职员苦干。“大夏大学从建校之初到西南三迁,筚路蓝缕,倍极艰辛,学校无高楼大厦,教职员无优厚待遇,全靠师生心中燃烧的教育救国梦想砥砺奋进,走以复兴民族为己任的高等教育之路。”汤涛深谙着校史。
此外,大夏大学还开国内高校风气之先,从教员中遴选导师,每一导师指导学生十余人,随时召集谈话,关于修学、择业、接物、应世等方面均加以切实指导,培育人才,特色鲜明,成就显著。学校还为每一位毕业生积极创造条件,谋求合适的就业机会。师生之间也尽显亲密合作,逐步把大夏大学发展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育人和学术的团体。
上世纪30年代,胡适在大夏大学演讲评价曰:“私立大学办理完善进步迅速者,推大夏为独步,而施行导师制,尤为国内各大学风气之先。”
光华大学:
考试不设监考全凭信誉
光华大学同样十分注重博雅教育、外语与国学教育、强调体育三者结合。而且,学校还实行信誉制度,考试不设监考,全凭信誉,学生自觉完成考试。
汤涛介绍,这是光华大学仿效欧美大学实施的一种信誉制度,这项制度即光华大学生对学校的一种承诺制度,也是一种独特的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制度。荣誉制度的实质是信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让学生在各方面进行自我管理。期间,还实行学生自治制度,让学生全面参与学校管理,强调学校共同体。
档案文献显示,光华大学实行学分制并积点制。根据1936年《光华大学章程》规定,学业成绩分为六等:甲等90-100;乙等80-89;丙等70-79;丁等60-69;戊等50-59;己等0-49。凡毕业学分148者须得94积点,160学分者须得102积点,180学分者须得115积点方得毕业。
[ 华师大校长] 传承大学精神 我们还需做得更多
华东师大校长陈群记得,2013年11月,他陪同陈伯吹之子、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院士访问学校档案馆,查找陈伯吹当年的学籍资料,“陈伯吹在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就读高等师范专修科,但是选课卡上就有许多自然科学的课程。亲眼看到的那一瞬,我就特别有感触,通识教育其实发端很早,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领悟到了重要性,加强了通识博雅教育,这是好事。”
陈群还说,华东师大的基础就是成立于1924年的大夏大学和成立于1925年的光华大学。“迟到毕业证”名单的公开,不仅帮助毕业证书找到主人或是后辈,也无形中引起校友特别是许多在校学生对大夏、光华那段岁月的关注,对学校传统的认可与传承,收获到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对于弘扬历史传统,传承大学精神,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陈群说道。
[揭秘为何发不出]战乱、高校院系调整等都有可能
当年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致使得这么多的文凭没有被领走?对此,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说,原因复杂而多样。
汤涛分析,在学校迁徙过程中,有的为躲避战乱而辍学或错失了毕业典礼;有的是走上了参军报国的道路;还有的是秘密加入了共产党而离开了学校。正如当年大夏大学毕业生贾九龄孙女贾海鸿所知道的那样,1938年是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华东地区经完全沦陷,江西与上海的陆路交通中断,爷爷无法回沪。
此外,还有相当部分系抗战结束后的毕业证书未发出,这被认为是因为涉及学生参加南下服务团、西南服务团以及全国高校院系调整而出现了空当期所致。
据了解,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急需各类干部。是年6月,中共中央华东局通过上海团市委、市学联,首先成立了由340余名中共地下党员和反蒋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分子组成“华东军区南下服务团”。经审查批准全市录取了8000余人。“大夏大学有400多人参加南下服务团、西南服务团,以及到东北等地工作,投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可能是因为这种情况,很多学生无缘在第一时间领取毕业证书。”汤涛这样说道。
[记者手记]
你们的故事 我们还将在此守候
连日来,许多市民都对“为迟到毕业证寻找主人”表达了感动与关注。华师大校友会秘书处工作的张凯说:“母校能给你的,最好的,不过是为你青春记忆的守候。一份份迟到的毕业证书,不仅是校友们求学经历的证明,更承载着校友们的青春印迹。温馨如此,撩人心弦,这就是我们所爱的大学。”
没错,这也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希望这份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荣光依旧闪亮。你们的故事,我们还将在此守候。 阅读原文
来源| 青年报 记者| 刘昕璐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