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有上下班高峰期”
“太神奇了!太震撼了!”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年轻人们纷纷惊呼。虽然看不清“魔都”景象,但大家还是被上海中心那恢弘的气势震撼了。不久前一个天气迷蒙的下午,跟着设计院的参访团,我校新闻中心记者实地参观了正在建设中的上海中心。
经过严格的安检,我们终于进入尚在施工中的上海中心院内。记者先前曾经深入采访过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相关工程设计人员,对这栋大楼的基本数据了如指掌:大楼基座面积近4万平米、使用面积50多万平米,建筑高度632米,目前能登上的层数121层。中心地下部分一共六层,我们下到了负3层,一眼望去,看不到头;再看看墙上的地图,一圈全是服务这项超级工程的各办公室。正当我们东张西望地嘀咕“怎么看不到头”时,“当然看不到头,拐着弯呢。”一名身穿工作服的人从身边走过,那语气透着淡定。
戴好安全帽,戴上出入证,我们七拐八绕来到了电梯旁。一路上,轻雾在灯光里缭绕着,那是被扰动的尘灰。“哇!太大了!”“简直就是一座迷宫!”“天花板这么高!”“你看这走廊,绕来绕去的。”“没人带路,肯定迷路。”……虽然是设计院的年轻人,稀奇的大工程不知看过多少,但还是对眼前的景象发出阵阵惊呼。
据了解,上海中心大厦的地下有一条“公共走廊”,除了直接通往地铁2号线、14号线(规划中)的陆家嘴站之外,还作为连接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以及国金中心的人行通道,与大厦同期完工。今后,小陆家嘴区域的4栋建筑将形成完整的地下空间格局,走廊中各点之间最长的距离只有500米左右,同时配套商业设施。
等电梯的当口,和现场调度闲聊。小伙子说,到2015年上半年,这座标志性的超高层建筑将正式对外营业。那时,中心将给我们带来哪些体验?“这是一座为3—4万人服务的垂直城市,将是立起来的9座绿色街区。”他介绍,这是中国第一次建造超过600米的建筑,是世界上第一次在软土地基上建造重达85万吨的单体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超高层建筑上安装14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
我校上海中心现场指挥部经理陈继良的介绍则更专业了。他说,上海中心有9个垂直社区,除顶部观光区域外,其余各区的高度都在12—15层之间,大厦的空间容量,大约相当于延安东路以北的外滩街区“竖”起来的规模。每个垂直街区,都有自己的公共交流空间,由此形成了21个“空中大堂”。每个“空中大堂”,可以为12—15层的人们提供基本的配套服务,比如小型超市、餐饮、银行、咖啡厅、空中花园等。这样,人们喝个咖啡吃点点心就地解决,就不必动辄下到地面了,既减少了麻烦,也降低了大厦的能耗。
“不要以为只有街上有早晚高峰,这座大厦里也有。”陈继良介绍,中心投入使用后,上下班高峰期,将会有2万名办公人员,他们要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内到达岗位,如何疏解人流?上海中心的运营方案是:人们先在底层乘坐电梯快速直达每个“空中大堂”,然后再换乘区间电梯到想去的楼层。底层电梯还有两层轿厢的“大站车”,人们可分别同时从一楼和二楼乘坐。下班时也是如此,人们坐电梯或走楼梯到达所在“空中大堂”,然后换乘直达电梯就可快速到达地面了。上海中心的各种垂直电梯达到了108部。不仅如此,大厦里还配备了3部“世界最快”电梯,每秒速度可达18米,从地下2层直达119层全程只需1分钟。
我们乘坐的就是这样的电梯,小伙子说“因为工人们觉得电梯太快,不舒服就改成了现在这种一秒一层的”,就是这样我们看着变化的数字感觉还是有些耳膜发胀:电梯无声但印痕却留在耳中。
上海中心这样的“神器”还有不少,比如阻尼器。大家都知道,高层建筑在风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微微晃动,据测算,五六百米高的大楼,风力会比地面高二个等级。上海中心大厦将在顶部安装重量达1000吨的阻尼器,创新地利用电磁原理,可将大风对大楼造成的摇摆降低到人体感受不到的程度。上海中心的阻尼器外观还将设计成艺术品,游客感觉神秘的同时有惊喜。
还有高空风电机。在上海中心大厦580米的高空屋顶上,每年平均风速可达到每秒8至10米,非常适合风力发电。因此,屋顶的外幕墙上预留了3个大孔,安装270台500瓦的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以产生1135千瓦小时的绿色电力,供屋顶、观光层中的设备使用。大楼顶端的塔冠部分还设计了螺旋形的雨水收集系统,处理后用来作为洗涮绿化用水,每年可减少25%的耗水量。
很快,我们来到119层。大家立刻奔向玻璃幕墙,都想看黄浦江转弯处的风景。天不好,雾蒙蒙,周围的天空灰而阴沉,不时还有小雨飘下。但大家兴致高昂:黄浦江的弯转得优雅,像一个底部圆圆的“V”字,眼光扫过去,江又写成了一个“W”。再看金茂大厦,仿佛变矮了,才420米嘛,不过顶上依然剑戟铮铮,依旧凛凛有风骨,那“型”看得人肃然起敬;环球金融中心楼顶那窄窄的沟槽里三台擦窗机看起来挺鲜活,工人们正蹲在它的吊臂篮里擦玻璃。再远处,就越远越重地蒙上了飘渺的云纱。
调度小伙子告诉我们,上海中心的幕墙玻璃可厉害了,即使破了也不散掉,而是平平整整但碎碎地“挺”在那里。他说,有一次吊车从地面往上吊材料,一阵风来,吊篮中的材料被摆向幕墙,撞了,但被撞的玻璃表现很坚强,不散更不掉。我凑上前去细看,玻璃和一般的玻璃好像也没大的区别,看来真功夫是不吆喝的。
带着问题问行家,我校设计院的高一鹏介绍,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层建筑外表安装14万平方米的柔性幕墙。如何避免空中下起“玻璃雨”?原来,上海中心大厦的幕墙玻璃,与一般楼宇的钢化玻璃不一样,采用的是国际上最新的超白玻璃,杂质少,自爆率接近零。同时,为了以防万一,双层玻璃中还加了胶片,这种胶片承载力大、耐久性强,即使玻璃在剧烈的锤击试验下破裂,所有碎片也能牢牢附着在胶片上,不会有碎片落到地面,这就为尽快更换玻璃争取了时间。
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早在本世纪初就参与上海中心的论证,2008年中心开始建设以来,更是集结了一大批专家、学者,组成科研团队或设计团队,为大厦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上海中心面临的困难太多:大楼面积相当于2座金茂大厦或1.5座环球金融中心,自重达85万吨,地基每平方米要承受1.9吨的自重;而大楼所在的陆家嘴地区本就是个滩,往地下钻一两百米都难见到岩石层。困难还有:经常受台风侵袭的上海,大风天气里如何保证上海中心大厦的“从容淡定”?如此高耸的大楼,消防问题如何解决?大楼的“衣衫”是成千上万块玻璃拼起来的,楼体在大风中摇摆时如何避免玻璃被挤碎?如今,这些困难都被同济人一个个解决了,最后一架吊车也在12月10日拆除了。
站在119层的大厅里,看着眼前的景象,我的心中填满了快乐:看模样,这处上下两层的厅堂是准备做云中餐厅兼观光的,设想一下,坐在500米的空中慢慢搅着咖啡看着江水环绕的陆家嘴是什么感觉?眼前,工人正在切割,溅起的电火花喷射出去;那边,工人拿着铁管,正在敲击墙角的桁条;更多的工人,在量,在钉,在刨,在粉刷……同济毕业的现场调度告诉我:现在每天在中心工作的工人还有四五千人,高峰期达到七八千人。
走进电梯,回到地面,蓦然发现,中心院子里,硕大的桂花树都栽上了。忽然想起唐人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诗句,觉得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