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菜竟然能成为上海名菜?我表示不能接受啊...
今天到底要说的是什么菜呢,还是一道名菜?别急,先来猜个谜语...
长长蛇鱼没有腿
探头出来慢慢游
圆筒躯体一边大
粘液丰富滑溜溜?
听这评述
是不是一地鸡皮疙瘩...
应该有人猜到是什么了吧
没错,就是黄鳝...
小时候其实看到鳝鱼的机会很多,菜场里经常被放在猩红色的塑料大澡盆子里卖。好几条鳝鱼靠着表皮的粘液滋润着彼此盘织在一起,鱼贩也不多放水,任其滑腻纠缠。
我其实一直没有吃个这个东西,直到有一次和单位同事的聚餐,因为大家都是上海人,就提议吃一顿地道的本帮菜,怀旧怀旧。
席间上的多数菜我基本都忘了,唯独一道菜,上桌后当着我们的面,将小碗沸油淋在姜丝和葱花上,“哧啦”一阵响声,盆面上“硝烟滚滚”,激起点点小涡,犹如淅淅沥沥的春雨,颇有诗意。
夹起来一看,细长条,黑黑的,带有浓郁的蒜香和胡椒香味,很诱人~
尝尝看吧,还蛮嫩的嘛,有点像鱼,但更有韧性,典型的浓油赤酱,鲜香顺滑,很入味,但不会感到味觉太重。撒的胡椒粉是亮点,很解腻,整道菜都清淡了呢,不自觉的拿起了勺子舀。
稀里哗啦瞬间光盘,这才想起问这道菜叫啥,同事告诉我这叫响油鳝丝,还笑我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鳝丝?鳝丝?我去鳝丝?不会和黄鳝有关吧!!!
其实说实话,黄鳝的肉质还是不错的,配上多重调味,也不失为一道佳肴。都说“黄鳝赛人参”,性温,味甘,能补虚损,益气力,除风湿,强筋骨。民间习惯入秋后以黄鳝进补,烧鳝段,清炖或者炒鳝丝,南方还爱吃黄鳝粥,均有裨益。
这道菜必须用新鲜的野生青鳝,用上海最本帮的做法烹饪,出菜前还要用猪油、麻油、菜籽油加热撒上,口感味道才能达到最佳。
而要去掉这层腥味,黄鳝的处理相当重要。首先要先用盐搓掉黄鳝表面黏液,然后用开水烫一下,这时可以加入料酒,放入姜片、葱结,使其原有的土味消失,剩下顺滑的口感。
其次调料的选择也很重要,酱油、黄酒、胡椒粉、盐,做出来的口味甜酸咸麻辣,五味调和。
烹饪倒也不难,食盐捏一捏洗去滑液,斩头去尾,肚肠除尽,直接剁成鳝筒红烧。单一个黄鳝就已经人吃得心满意足,然而还有更加肉食性的吃法:鳝筒烧肉。
红烧肉的肥腻和黄鳝的油润,配合三碗白饭吃完以后真是比吃下好几份日式鳗鱼饭还满足。长日漫漫,这是一种浓油赤酱里勾勒出的岁月静好。
而做鳝鱼其实也是全国各地的传统。湖南的子龙脱袍,苏北的烧虎尾、湖北潜江的二回头、广东的松子鳝鱼都各有特色,最简单不过的是苏式面馆里那光面旁的一小碟鳝糊,那味道,离开江南了就再难找的到了。
不过我还是只能接受鳝丝,因为够薄够细,容易把腥味去除。膳筒就太厚了,想想也肯定留有余味,而且童年的阴影真是...
话说鳝丝虽然味浓,但也必须趁热,凉掉的鳝丝就是一道腥味拼盘,还黑黑的,看着就令人食欲大减...
而说到为什么要叫响油鳝丝,其实也很好理解,这道菜因上桌后盘中油还在辟叭作响而得名。制作响油鳝丝除掌握烹调技术关键外,还须上桌及时,否则,油降温后浇到鳝丝上没响声,那响油鳝丝就名不符实了。
响油鳝丝最大的特点在于声音,一桌客人坐定,就等着发出声响的那一刻。服务员一手托个盘子,里面是炒好的鳝丝,上面放一撮姜丝、葱花,另一只手拿一只小碗,里面是滚烫的食油,一整碗淋下,哧啦哧啦,那种感觉~
不过,鳝丝美味,到底也是残忍的,划鳝丝的小贩双手翻飞间,一座黄鳝的炼狱也渐渐落成,菜场就是肉类来源的灵魂熔炉。
如果不忍,可以试试功德林的香油鳝丝,师傅们用上好冬菇剪碎后模拟鳝丝,看起来和吃起来都很相似。自己在家里将香菇剪碎后炒一炒,也能效仿。追究到底,也不过吃个新鲜或者心理安慰罢了。
总的来说,这道菜就是喜欢的人爱不释手,总要回味;不喜欢的就是避而远之,怎么劝都不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