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理解我!”儿媳妇一句话,这位婆婆彻底崩溃!这几年太难了

30.10.2021  06:02
2021 10/30 05:00 分享 返回

    想回老家。

    似乎是很多帮子女带娃的老漂儿的心之所向。

    有人果断用行动表达,有人默默藏在心里。

    “为了帮我,我爸妈像大树一样被连根拔起了。

    这是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后台一位网友的留言。

    杭州老漂的故事很多很多,他们的心事真正懂的人又有多少?

    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老年精神科大科主任陈斌华就遇到过不少向他求助的老漂儿。“他们患上了相同的疾病,叫‘适应障碍’,就像刚刚上学的孩子,要适应陌生的新环境。

    62岁的阿(化名)就是其中一例。

    她和老伴从四川来到杭州,当初说好的,就是来带孙子,一眨眼3年了。

    老伴儿患有轻微的埃尔茨海默症,记性不太好,反应也慢一拍,所以家里的不少活儿都是阿珍干的。

    可是刚来杭州半年,阿珍就浑身疼痛,尤其是腰背部,做了各项检查,没有明确疾病。

    几经辗转,儿子带着母亲找到了陈斌华,经过各项评估,阿珍的抑郁、焦虑指标很高。

    医生问她怎么回事。

    阿珍摇摇头:“有苦不知道向谁倾诉。

    老伴儿有病,儿子儿媳忙碌,小孙子还不懂事,阿珍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敏感和郁闷,“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有一次,她差点崩溃。

    她把感冒的孙子从幼儿园接回家,又让孩子出去玩了会儿。她还要忙着做饭,儿媳下班回家随口问了一句:“感冒药给他吃了吗?

    阿珍忘记了。

    儿媳嘀咕了一句:“出去玩比吃药重要吗?

    仅仅因为这句话,阿珍爆发了。“我辛辛苦苦做了这么多,没有一句好话,反而还责怪我,太难了。

    类似的事情挺多。阿珍有时候也觉得自己太小题大做,可就是控制不住情绪,越发低落和难过。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阿珍的病情缓解了好多,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跟老伴儿回老家去吧。”陈斌华这样建议。

    阿珍难得一脸喜悦:“那我肯定就会好了。

    陈斌华告诉小时新闻记者,老漂儿的心理问题不能忽视。

    作为“中流砥柱”的子女,把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无可厚非。但既然把老人接到了身边,给他们分一些关注度,也非常有必要。

    “老人很多情绪都不会主动表达,那作为子女就要多去观察。”陈斌华说,一旦父母有个头痛脑热或者腰酸背疼,有时候不仅仅是身体,心理上的问题也需要考虑:“比如说,父母的话是不是变少了?脸上的笑容是不是也少了?是不是经常一个人发呆?言行的异常要尤为注意。

    如何从心理上打破壁垒?

    陈斌华用了一个词,“双向奔赴”。

    作为子女要懂得,在曾经的家庭结构中,父辈的地位很高,有决策权。但是到了子女家中,家庭地位发生了变化,父辈不再是主角,做什么事说什么话甚至需要顾及子女的“脸色”。两代人生活,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等不同,必然出现代际冲突。

    陈斌华建议,如果要老人适应新环境,首先要给他们创造一个和原本尽量接近的环境,让他们保持原来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尽量维护心理定势。“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的时候,可以征询老人的建议,让他们当家做主,把握决策权,他们就会感受到,哦,和以前差别也不大嘛。

    作为老人,也要清楚认识,自己搬来子女家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定位要清楚。如果只是纯粹来帮帮忙,那就要“放得开,想得开”,所有的一切都交给子女。“现在很多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在教育上,观念的不同导致矛盾激化。老人一定要清楚,教育就放手吧,让儿子去管孙子,不需要插手。

    更为重要的是,从老家来杭州之前,双方的沟通一定要到位。老人要有自己的规划,要有心理建设:我去杭州干什么;我是怎么打算的;遇到事儿了要怎么解决;解决方式是否我能够承受……子女要为老人创造环境,说好只是接送孩子,那就不要让父母做太多,不要有了一胎,又生二胎三胎……

    “时代在变化,观念也会变迁,明白代际冲突产生的社会原因,也就要放下冲突中的抱怨,互相包容迁就。两代人的相处即使冲突和矛盾无法避免,却也饱含柔情与体谅,代际冲突是表面的,但亲情依然不变。”陈斌华说。

    从不打扮的奶奶涂上了口红,

    杭州有个老漂“韩队长”带伙伴们微旅游:

    找回自己找回快乐

    每周三,都是杭州西湖区物华小区的老人们最期待的日子。

    在这天,老人们美美打扮一番,带上餐盒,一起走进杭州风景里。

    一张张灿烂的笑脸背后,是韩佩新和老伴金传波七年来的坚持。

    韩佩新和老伴金传波也是杭州老漂中的一员。

    老漂们如何走出心灵的困境?这对“60后”东北夫妻的故事给我们很多感悟。

本文来源:半岛晨报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