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播上海】达利与毕加索对视 谁更天才 谁更封魔

29.09.2015  18:49

众所周知,今天一过,2015年的最后一波国定假期就要离开我们了!本本决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比方说,今年下半年,魔都的艺术盛宴才刚刚渐入佳境。

 

9月26日,《疯狂达利艺术大展》在外滩18号开幕,而今年11月,还将有另一个达利展在k11美术馆登场。。更令人激动的是,10月26日,毕加索也将尾随达利,来上海办大展啦!

 

话说最近,这两位大师十分“要好”,就在今年年初,美国圣彼德斯堡的达利博物馆和巴塞罗那的毕加索美术馆联手,举办了个双人展名为“毕加索/达利——两段传奇并肩”。



圣彼得斯堡是个人口只有25万的小城。因为这个展,达利博物馆门前出现了如此盛况。


 

先在美国和西班牙联袂办展,又接踵来到魔都,策展人并不是“拉郎配”。今天本本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两位大咖的情缘。

 

标题1:达利:毕加索是西班牙人,我也是。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毕加索举世闻名,我也是。


上图就是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真是帅我一脸)。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1973年在法国去世,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最闻名遐迩的艺术大师之一。



(没有最帅只有更帅)1904年,萨尔瓦多·达利同样在西班牙降生,1989年在故乡过世,超现实主义画家。和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


据说,1926年,20出头的达利去巴黎,第一次拜访毕加索寓所。他进门就向毕加索敬礼:“我去卢浮宫前先来拜访您!”而毕加索坦然自若地回答:“你做得很对”。之后两人互相欣赏了对方的作品,却都沉默不语,不置评论。事后,达利就发表了本节标题中的这番话:“毕加索是天才,我也是。


虽然两人的艺术追求和作品风格并不一致,但达利始终尊毕加索为自己“精神上的父亲”。而毕加索几乎在结识达利的同时,进入了“超现实主义时期”,很可能也是受了年轻的达利的影响。


从简单的生平可以看出,两人有十分相似的地方。都是现代艺术先驱、都来自“盛产疯子和天才”的西班牙、都是少年天才、都很长寿⋯⋯还有一点:艺术让两位都从男神变成了男神经病!



标题2:“男神经病”的画儿怎么读?



这是前不久在某商场里看到的一幅“蒙娜丽莎”。如果你以为这样的恶搞是今天才有的,那就错了!



据说这就是毕加索(左)和达利(右)画的《蒙娜丽莎》。原作者达芬奇他老人家估计已经哭晕⋯⋯有意思的是,据说毕加索正是1911年卢浮宫蒙娜丽莎失窃案的重要嫌疑人!或许在二人的眼中,恶搞也是一种致敬的方式吧。这两幅画的对比中,基本可以直观感受两人绘画手法的明显区别,毕加索是那个看不懂的,而达利是荒诞的代言人。

 

有研究者总结出一个看懂毕加索的绝招!就是把他老人家的画给拆了。



什么意思呢?比如左边这幅《坐在安乐椅上的女人》。是不是很疑惑画中的三条腿?


请把它拆成下面这两幅:毕加索画的其实是一个女人坐在椅子上的两个动作,闲散慵懒随意的感觉是不是跃然眼前了呢。    

 


又比如这幅《贾奎琳》。贾奎琳是毕加索的最后一任妻子。关于这幅肖像,有两种解读,一种是:毕加索将妻子的半张正脸和半张侧脸拼合在一起,体现一种侧头的动态。另一种说法,可以将画面如下拆解,就好像一个少女在倾听一个妇人的问话,而这也正是贾奎琳时常与毕加索谈起的画面。

 

毕加索喜欢把一个对象的若干个瞬间,同一张脸的不同角度,场景中多个物象拼在一幅画上,有时还会将物体拆碎为局部重新拼接。通过局部还原,有时你就能凭直觉感受到他画的是什么:


一群乐手

一个女人

一种抗争

 

而看达利就更方便一些,就当是在看梦境。在达利最著名的那些画中,你能轻松看出每个物象是什么,但它们的存在或是组合方式总是不符合一般逻辑。

比如钟表是融化的


石榴中跳出了老虎

撕裂的人(这是不是又有点毕加索的味道)

 

对达利作品影响最深的是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达利喜欢用一些符号,如软绵绵的机械钟表、外硬内软的面包、蚂蚁等等去表达情欲、幻想和潜意识中的爱憎。梦境外化为具体的画面,充满有趣的奇思妙想,又不失为一种最赤裸、最真挚的表达。

 

1945年,希区柯克电影《爱德华大夫》邀请达利加盟,为疑似患有精神病的男主角“布置”梦境。



那些融化的物件、几何空间,充满眼睛的米墙,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悬疑氛围。该片最终获得了第十八届奥斯卡最佳戏剧片奖。而这幅《着了魔》也成为达利最大幅的作品,目前正在魔都参展。


 

君子和而不同,毕加索与达利两位大师的迥异和相似为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奠定了伟岸基础。


【八卦预警】除了风格和作品,两人最大不同恐怕在于八卦史⋯⋯毕加索以2个妻子5个情人的风流情史闻名、达利却专注于他的妻子加拉



本本揣测,这就是毕加索画里会出现各种不同女人,或是一群女人



而达利画来画去只有一个女人的原因。


 

哈哈,短短一篇当然无法读透两位大师,本本抛砖引玉,更多精彩,去大展上收割吧!

(看看新闻网记者陈蓓儿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