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编制辐射安全的“金刚罩”----本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深入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31.08.2016  00:33

上海拥有我国最大的大科学装置——上海光源,上海拥有全国第一家质子重离子医院——上海质子重离子医院……保障上海的辐射环境安全一直是市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是这项重要任务的具体承担者。该站党员干部在“两学一做”中更加自觉地增强“四种意识”,创新进取,真抓实干,勇于奉献,倾心为民,更加主动地勇于担当、精心编织环境安全的“保护网”。

把创新做杠杆,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创新引领上海未来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深刻把握。市辐射环境监督站主动跨前一步,“破瓶颈”、“补短板”,把勇于创新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提升服务保障能力。
      针对放射源铱-192搜寻反映的移动探伤行业的短板。该站第一党支部书记戴继伟提出创新行业管理,加强探伤源管控的新思路。在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积极推动下,今年4月,筹建了26家成员单位参加的上海探伤行业分会,针对移动探伤源流动性大、夜间施工频繁的特点,创新辐射源监督管理的新机制,通过推进内部行业管理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提升监管水平。
近两年4G技术的发展将人们带入了移动互联网生活,但是随之而来的市民对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影响的担忧也在增加,本市每年因此而产生的信访投诉达千件。
      手机移动基站数量多,而人工检测基站电磁辐射值的方式效率低、入户难。对此,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第二党支部书记张文尧主动担起了创新破难的担子,在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支持下组织了电磁监测技术创新团队,启动了“电磁环境无人机监测系统”平台开发。
      创新道路不平坦。电磁监测技术团队面对机载数据传输、无人机电机电磁干扰、远红外实时测距等各种棘手难题,经过近百次的反复试验,该团队利用无人机挂载电磁环境监测仪器,通过微波通道将采集的数据传输至地面操作平台,无人机监测系统项目终于获得了成功。现在不用攀上爬下,只要检测人员轻点鼠标,无人机就能轻松地完成移动通信基站周围电磁环境监测。
      乘势而上,该团队不断优化无人机自动定位巡航及悬停、探头小型化、智能标绘等技术,目前正在开展相关检测技术规范的制定,利用这项行业领先的革新性的检测方法,得到公信度较高的辐射检测数据,支持了公共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为全面实施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监测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保障“互联网+”战略和“智慧城市”建设贡献了力量。
      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党总支一班人深深感到,创新是破解难题、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它像是一道杠杆,支起了辐射监管和监测技术发展的希望和未来。

把演练当实战,在急难险重中担负保障安全的责任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市辐射环境监督站接到命令,某垃圾回收站发现疑似放射性物质。接到任务后,辐射应急监测人员携带各种仪器设备飞速赶到事故现场,从现场划定警戒区域到认真巡测、鉴别到警报解除,一丝不苟,圆满完成任务。
      这不是一次真实的辐射事故,而是市辐射环境监督站众多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习的一场。他们在每一次应急演习的过程中完善每一处细节:移动探伤一直是辐射监管中的薄弱环节,他们就模拟了探伤源失控的情况,用便携式谱仪和伽马相机对丢失的放射源进行准确定位,不断地在演习实践中提高失控放射源监测和处置能力。他们把演练当实战,把自己锤炼成一支拉得出、冲得上的辐射应急队伍。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应急队伍曾出色地完成了日本福岛核事故、朝鲜四次核试验等多项应急工作及世博会、世泳赛、亚信峰会等多次安保备勤任务。国内某地发生放射源铱-192丢失的事件后,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应急第一线进行支援。他们和当地核安全局的应急人员一起在辐射剂量率高出本底值几十倍,甚至于几百倍的环境下搜寻放射源、确定放射性核素,在最终处置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又为前线送去了能够对放射源进行准确定位的伽马相机。在经历了十几个小时的连续作战后,最终将丢失的放射源安全收贮。
      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党员干部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实处,在日常工作中践行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出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根据国家相关规定,I类放射源运输前,必须做好监管监测工作。三伏天的高温酷暑中,他们守在闷热的码头仓库里对漂洋过海而来的放射源进行监管、监测,货船靠岸卸货的时间没准,他们就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坚持第一时间确认放射源的安全。当装有几十枚I类放射源的源罐被安放到集装箱卡车上后,他们不顾高剂量的照射危险,举着监测仪器里里外外地把集卡仔细地巡检了一遍,码头仓库里灯光昏暗,他们就用手机照明核对放射源信息、检查运输单位资质、计算监测数据、编写最终检测、检查报告,一个多小时下来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打湿了好几遍。当载有放射源的集卡稳稳地向着目的地进发,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监管、监测人员也终于能舒一口气,他们本来可以让放射源滞留在危险品仓库里,直到第二天的工作时间再进行处理,但为了上海的城市安全,他们选择把责任延伸到“8小时”以外。
      正是这支辐射环境安全保障应急队伍,把平常的每一次辐射应急演练当实战,在每一次辐射应急任务中勇于担当急难险重任务,从而在关键时刻和重大任务中做到了万无一失。

视事业如生命,在默默奉献中体现人生辉煌
      市环境辐射监督站有这么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关键在于有一群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有追求,在辐射安全保障的征途中,谱写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在国内某地发生一起事故后,环保部要求各省市立即开展安全大检查,监管任务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站内监管人员十分紧缺,市局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沈忠东组织大家积极制定每日检查计划,白天跑现场、晚上写材料,和同志们一起,夜以继日、连轴工作,全面完成了实施方案中关于重点单位“全覆盖”的检查要求,并且他还主动给自己压担子,对于已开展检查但存在整改项的单位,一律复查,不留隐患。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哪怕问题再小也决不放过,提出严格的限期整改要求。此时,他的身体已频频发出警告,但沈忠东同志无暇顾及,总想着忙完了这阵再说。医院的诊断来得很突然,面对肠道肿瘤的诊断结果,他却表现得很平静。一直等到所有未完的任务都得到了妥当安排,他才肯暂时离场、接受手术。他视事业如生命,术后不到四个月,又回到了他所熟悉和深爱的辐射监管工作的“战场”,背脊依然挺拔、步伐依然坚定。
      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第三党支部书记、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罗丽娟,在辐射监测的仪器和规范都相对滞后,国内外都没有科学和体系化的辐射在线监测布点依据的背景下,她带领着技术科的同志们一起艰难地摸索起独属于上海的“辐射监测网”。她奔波在上海市各类核技术利用项目的监测现场,对重要场所还自己绘就了一张张地图。
      罗丽娟在反复斟酌辐射监测自动站的建设地点中,根据监测目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地址、配制合理的仪器,尽可能把所有潜在的辐射风险都覆盖在内。她还组织编写了Ⅱ、Ⅲ类射线装置及Ⅲ、Ⅳ、Ⅴ类放射源的监测规范,把数年的监测经验提炼成了可行、可靠的理论规范,并且在区县辐射环境监督站之间大力推广,理论培训、现场带教、上岗证考核。在罗丽娟同志和技术人员不懈努力下,全市16个区县辐射环境监督站都已取得了辐射监测的资质,为建立市区两级监测体系夯实了基础,为市民筑起一道严密的辐射安全防线。
      “一盏灯,点亮满天星”,在他们的带动下,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沈忠东们”和“罗丽娟们”,敢于担当、无私奉献、创先争优,努力实践着辐射环境管理“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实之又实”的行动准则,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

把为民解忧作出发点,在解难释疑中践行宗旨
      近年来,各类辐射“伪科学”广泛散播,市民谈“”色变,尤其是对变电站、高压线、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等伴有电磁场的项目产生了一些误解,导致这些项目难以推进。对此,市辐射环境监督站在严格把关建设项目的同时,扛起了为市民辐射问题答疑解惑的责任,认真处理来信来访,在处理接待中始终把为民解忧作为出发点,通过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成为了辐射环保知识普及者、群众烦扰心绪的“按摩师”。
      本市一个500千伏变电站项目,是市民担心电磁污染引发矛盾的典型案例,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该区域电力供应支点,被列为上海市政府重大建设项目,但由于群众对于电磁辐射的担心,工程推进困难重重。
      项目启动期间,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工作人员不断主动、深入居民区开展宣教工作。对于一些情绪激动的居民,他们在角色上换位思考,用自己的“更加着急”安抚居民焦虑紧张的心情。同时,在业务上寻求突破,通过不断学习和钻研,力争把抽象的辐射知识用群众听得懂的话、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例、形象的比喻或者类比进行解答,主动将各类问题明明白白地说清楚。项目进入施工期后,该站第二党支部主动与电力建设单位组建临时党支部、与社区居委党支部结对,建立起“政-企-民”之间的良性对话和互动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使市民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得以及时反映,得到及时回应。
      面对群众需要,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的党员干部深深感到仅仅被动接访远远不够,应积极主动为民解疑释难,大力推进科普宣传,破解辐射谣言。为了更好地向市民解答公用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磁辐射影响,2015年市辐射环境监督站主动在站本部办公楼顶申请建设基站,并配套建成电磁辐射在线监测演示平台,同时将本站职工之家改建成辐射场景体验“市民之家”、将楼道布展成辐射知识走廊,组成了该站的辐射科普园地,并组建了一支由站办公室和研究室党员群众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本市一社区内准备建设移动基站,刚当上奶奶的王大妈,一想到“辐射”对自己不满一岁的孙子可能产生的“伤害”,坚决反对建设移动基站。
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第二党支部张轶同志主动邀请王大妈和邻居们来到辐射科普园地参观,和志愿者团队一起向他们详细演示了电磁辐射测量,开展了环保知识智能互动问答和动画展映等生动有趣的活动。
      在楼顶移动基站实景和现场监测体验中,他们直观地向“王大妈们”展示了基站天线对所在楼宇及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终于让“满腹狐疑”的“王大妈们”放下了心头的“大石头”。王大妈主动表示,要组织对基站心存顾虑居民来辐射科普园地学习。如今该站的科普园地已挂牌成为上海市科协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市委党校三分校教学实践基地,更多的“王大妈们”在这里消除了对基站的顾虑和担忧。
      日前,市辐射环境监督站组织党员同志来到陈云故居,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激发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更严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勇当城市辐射环境安全的忠实护卫者。(摘自7月25日解放日报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