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辐射:上海自贸区走出“单独”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扩围,不是造一个开发区,而是在原有深厚积淀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
■新一轮自贸区改革,不只是传统的经贸、金融改革问题,它是与“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全面联动的全局问题
■汲取自贸区试验中推动政府改革、促使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精神”,应成为上海更大范围内对接自贸区的实质内涵
2015年初,上海自贸区正式扩围在即。
此前,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代表的首批“可复制、可推广”制度经验,已由上海自贸区探索成功并推及区外;28.7平方公里特殊监管区内,多项金融、贸易等领域创新举措亦在逐步成熟。
但对三年“先行期”业已过半的上海自贸区而言,单纯的“区内”探索已无法满足外界期待。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除认真做好自贸区区域扩展工作外,要在全市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以在更深层面体现自贸试验区对于上海改革开放的标杆作用。
在此语境下,自贸区跳出单独划定的特殊区域,而同上海全局发生更深刻的关联,也是今年被赋予的深深期待。
对接“四个中心”:高起点上新开放
一旦扩围计划得到宣布,上海自贸区将正式囊括陆家嘴、张江、金桥三大新区域,均是在浦东乃至上海最为知名的热点板块。
“这意味着上海自贸区的与众不同,”市人大代表、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表示,“它不是造一个开发区,而是在原有深厚积淀基础上的进一步创新、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
市人大代表、市政府参事吴大器认为,这足以说明新一轮的自贸区改革不只是传统的经贸、金融改革问题。“它是与‘四个中心’和科创中心全面联动的全局问题”。
吴大器表示,作为自贸区核心看点之一的金融改革,有望因扩围而如虎添翼。此前,28.7平方公里的首批范围内金融机构集聚数量有限,诸多金融改革举措事实上并未在自贸区真正施展。但扩围后,陆家嘴雄厚的金融基础显然将成为金融改革的“温床”,自贸区机遇也将有助于金融中心开放度的进一步提升。
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要推进自贸区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建设,健全本外币一体化的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开展个人境外投资等试点。多位代表委员提及,这些金融开放举措均应在自贸区扩围后加速推进,而自贸区金改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充分联动,则需伴随金融开放能级的不断提升。
针对航运中心也有类似的期待,农工党上海市委的一份提案呼吁,加大航运领域开放力度,利用自贸区机制更多吸引航运企业总部落沪。曾担任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现任浦东新区副区长的市人大代表简大年表示,充分对接“四个中心”的自贸区试验,必须建立健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适应国际规则的经济运行机制,并以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为新一轮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价值。
区内联动区外:汲取“核心精神”
而在自贸区面积扩围4倍的同时,其改革效应被期待辐射的范围,远远超过120.7平方公里范畴。
一方面,自贸区多项制度性改革试点,已确定将在浦东全境内推广,包括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三张清单制度,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事中事后监管。另一方面,除浦东外的上海各个区县,亦将更多目光投向自贸区,并谋求承接自贸区效应、分享改革红利。
在此召开的各区县“两会”上,不少区县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出现“主动对接自贸区”的字眼。一些区的对接举措在更早时期就已起步,自贸区改革已影响多个重点区域。
去年7月,闵行区与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及市工商、质监、税务、食药监等部门,尝试移用自贸区监管模式,为企业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减少前置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市人大代表、长宁区委书记王为人介绍,长宁区在检验检疫、海关等方面的部分探索,就是先在区内形成雏形,再由自贸区层面提升总结,进而实现全国推广。
而在不少与会者看来,汲取自贸区试验中推动政府改革、促使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精神”,应当成为上海更大范围内对接自贸区的实质内涵。
年前,政府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制度已在多个区县陆续推开,并着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市人大代表、宝山区区长方世忠介绍,该区行政审批项目上已跟随自贸区步伐进行改革,对于自贸区内已明确不做审批、但区外尚未被授权取消审批的项目,宝山区也逐渐由实质审批向形式审批过渡,以尽量减少审批流程和时间。
市人大代表、上海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洪超则呼吁,发端于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制度和权力清单制度,应尽快在上海实现“全覆盖”。他说,“一旦通过负面清单为上海的市场主体营造一个公正准入的大环境,通过权力清单明确政府部门的权力边界、杜绝推诿,上海的法治建设会更加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