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辅导员是“带出来”的 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传帮带新机制成果渐显
一位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的辅导员,带出了一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这位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带出的学生中走上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已有七人。
这个“三代”辅导员故事发生在复旦大学,是4月20日新鲜出炉的“2015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钟妮的故事。带出钟妮的是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包涵;钟妮带的第一个班级——法学院2006级本科生班,就有3个学生加入了学校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在复旦大学,不再仅是一份工作,已成为一种可以传承的精神。
带出来品质同一的辅导员队伍
“在担任辅导员期间,她每周为学生写封公开的周记。4年152篇记录日常生活的周记,12万字质朴实在的叮咛,不仅令她赢得了学生的心,更让人读懂了‘怎样的德育才最动人’。”她,是2007年全国模范教师包涵。
“他始终相信,对学生全心全意的关心和付出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为人处世,而最终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爱传递开去,这就是对学生进行最基本的‘为人’教育。”他,是2008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赵强。
“她带过的三个班先后获得‘相亲相爱’的荣誉称号。她的学生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她的班级总被评为‘优秀志愿者集体’。”她,是2012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韩秀引。
“无论带什么班,她都坚持一个理念,就是要帮助同学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生们在毕业典礼上向她集体鞠躬,说:‘正是因为有您这样的老师,我们才能够团结在一起,朝正确的方向共同进步!’”她,是2014年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钟妮。
据学校学工部门负责人解释,为什么推荐这些辅导员去全国参评,因为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我校辅导员关爱学生、乐于奉献、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品质。
我校一直坚持“一流大学要培养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需要一流德育”的工作理念,在学校层面成立了专门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全校教师大会上明确规定:35岁以下新进青年教师在晋升高级职务前,必须担任不少于两年的辅导员、班级导师等学生工作。多年来不断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建成了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据介绍,目前我校共有本专科辅导员176人,研究生辅导员193人。
在这支辅导员队伍中,有1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3人获得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4人获得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2人被评为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有1人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6人被评为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1人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3人被评为上海市高校优秀学生政治辅导员,2人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
带出来“五世同堂”的辅导员队伍
回忆起包涵,钟妮如是说:“我做辅导员的第一年,她是我的学工组长,不管是她当辅导员对待学生的那种热情、关心,还是她做学工组长与我共事时体现的责任感,都对我今后的辅导员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
回忆起自己的辅导员钟妮,法学院2010级本科生辅导员闫然如是说:“她依法治班的风格在我做辅导员时延续了下来。我选择成为辅导员,也是受了她的影响,她让我喜欢上这个‘头衔’。”
一场“爱和责任的接力”,在一批又一批的辅导员身上传递下去。据了解,国务学院已有“五代同堂”的辅导员队伍了。
“爱和责任的接力棒”,接一次好接,如此长久地传递下去,依靠的是什么?
为了实现“爱和责任的接力”,学校创立了“人才工程”预备队制度,形成了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校从1994年起实施“人才工程”预备队培养计划,作为学校专职辅导员的摇篮和后备军。学校每年从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选拔政治过硬、品学兼优、能力出众的学生党员进入“人才工程”预备队。依靠这片土壤,21年来,我校培养出了包涵、赵强、韩秀引、钟妮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形成了一个同一品质的辅导员群体。
为了做好“爱和责任的接力”,学校以院系为根据地,建立起“老中青”的辅导员梯队,形成了良好的人才传帮带机制。
“老中青”的评判标准,是资历、素质以及能力,而非年龄。学校选拔思想政治素质高、经验丰富、有工作热情的辅导员担任学工组长、研工组长,再在学工组长和研工组长中选拔拔尖人才担任院系党总支副书记。通过党总支副书记带学工组长、研工组长,学工组长、研工组长带基层辅导员,构建起辅导员梯队,形成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学校将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长和研工组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学校设立院系学生工作首要负责人,由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担任,属于校聘重要岗位。学工组长、研工组长则会被纳入组织部门的青年干部培养考核体系。包涵、赵强、韩秀引等优秀辅导员代表,都曾历任学工(研工)组长、院系党总支副书记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