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让更多有爱的教授来做辅导员 复旦大学生科院有14位“教授级”辅导员
不久前的一个中午,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食堂内,生命科学学院的丁澦副教授和入选“青年千人计划”的张瑞霖研究员在餐桌上讨论生物实验。很少有人知道,十多年前,丁老师正是张老师的辅导员,如今成了同事,在科研上一起拼搏,成就校园里又一段佳话。
这样的校园佳话,可以“乘以四”。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1999年至今,包括丁澦在内的“教授级”辅导员共有14位,博士生班的辅导员均为教授或副教授。这些“科研高手”,在为青年人生引航的路上,可以给予些什么?
成为“承前启后”的那个人
“科研需要紧扣世界前沿,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这个时候,我能做的就是‘承前启后’,配合学生的专业导师,帮助年轻人认清自己的学术潜力,在他们遇到‘专业迷茫’时,给出建议。”当了十几年辅导员,专攻结构生物学的丁澦这样理解这份职责。
事实上,理科院系的学生,会遇到生活、情感上的问题,更常因研究学习上的困难而烦恼。总结下来有3类,一是对导师的科研要求有疑惑又不敢问; 二是在实验中遭遇瓶颈,对仪器、材料吃不透;三是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迷茫。而既具有科研专业背景,又担当辅导员的丁澦,往往给出对他们有价值的参考答案。
2013年,2011级本科生郭昊天自发组织了一支参加国际基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的队伍。项目开展前期,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实验进展缓慢。丁澦得知后,主动帮助解决部分实验空间、仪器和试剂耗材的问题,保证了参赛准备的顺利进行。最后,这支队伍在与世界各国数百支参赛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夺得金奖。
教学和科研任务重,学生工作压力大,这对丁澦来说,“常常要悬着一颗心”。对于这些忙与累,丁澦选择用长跑来化解。许多学生都记得他分享的“跑步哲学”:“很多事情就是靠‘坚持’,科研能否成功,差别就在这一点上”。
共同经历成为师生交流的基础
与丁澦相比,1979年出生的副教授皮妍是位辅导员“新兵”,半年前刚成为2016级博士班的辅导员。作为细胞遗传学领域的副教授,原先她的日程,除了教学上课,就是在实验室。如今在每周8个课时之外,她会留出更多时间在办公室、学生寝室,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电话沟通。问她会不会太忙了,皮老师笑开了:“不会啊,班上100多个学生,有的是在职读研的,年纪比我大,交流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相互学习。”比如她给本科生上课时需要用到果蝇,而她带教的博士班里,学生李松凌的专业研究领域正是果蝇,给她提供了很多养蝇秘诀,便于观察果蝇。
而在这些“欢乐”之外,也有些许“沉重”。读博之初,理想中的学习环境与现实不同、因学习和研究压力大而焦虑……这些在研究生中并不鲜见的问题,也是皮妍的关注重点。半年来,她与有“专业焦虑”的学生深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怎样与导师更好地沟通,怎样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科研上、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共同语言,成为双方深入交流的基础。
担任生科院2013级博士班辅导员的张雪莲副教授,已经在这个特殊的思政岗位上工作了10个年头。“博士生是一个不一样的群体,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已经确立,可能需要的不再是引导者或管理者,而是倾听者。要倾听他们生活的苦闷,关注他们科研中的困惑,分享他们收获的欢乐。特别是在他们感到压力过大时,要多一些鼓励,给予他们理解和分担。”这是张雪莲对这一职责的感悟。
特殊身份更利于开展学生工作
“我不是一个专职的辅导员,作为生科院的教授、分子人类学课题组长,我这种身份,反而能做一些其他辅导员不能做的事。”有着辅导员身份的博士生导师李辉教授说。
在他看来,博士生班有其特殊性。除了一般的学生事务以外,往往还要涉及到博士生与其导师之间的关系协调。一些专职辅导员往往毕业不久,不了解情况,工作中可能遭遇瓶颈。他更明白,学院推荐自己担当博士班辅导员的初衷,是努力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好学生的代言人,努力为学生的学业发展而奔走。
为了便于和学生谈心,李辉把办公室改成了一个温馨的茶室,备上了多种茶饮。李辉坦言:“一些恶性的事件,往往是因为学生发现没有可以倾诉的人,致使矛盾得不到化解。而辅导员最重要的任务,是成为学生的心灵导师。”
他班上有一位女生,因为读博的方向与原专业差异较大,起步较慢,找到李辉诉苦。李辉与她的导师反复沟通:如果学生和导师之间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特别不合适,磨合的企图就会是徒劳的,对双方都无益。导师同意了该生转实验室的要求。在同系另一个实验室开始新工作后,这位学生的研究进展非常顺利。“辅导员一定要做好学生的知心朋友,要真正地爱学生,为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学业的发展考虑。”
在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背景下,复旦大学在机制上明确导向:让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担任辅导员,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同时也支持和鼓励在读博士期间有辅导员经历的学生毕业后走上教学科研的岗位,真正地让思政育人的意识融于教师心中。校党委研工部介绍,校内研究生学工队伍一直以少量专职辅导员为骨干、以青年教师兼任辅导员为主体、以人才工程队员(在读学生)为生力军,专兼职结合,梯队合理。最新统计显示,兼职的“教授级”辅导员有75人,在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中占近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