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8条轨交线今年将增能 全路网运能预计可提升6%
“潮汐式通勤”已是申城轨交运行新常态。昨天,市十四届人大常委第二十二次会议听取市政府关于本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情况的报告。数据显示,工作日高峰地铁列车超饱和,多个大型枢纽换乘站客流超密集,这些都成为轨交运营的风险隐患。据透露,今年申城计划增加8条轨交线路运能,全路网运能预计可提升6%,通过多项措施强化大客流的疏导和管理。
高峰时饱和度最高达130%
每天早高峰,申城地铁究竟呈现多大的运量?一个最简单的比方是,搬运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总人口。据蒋卓庆介绍,中心城区人口大量导入,但就业转移、产城融合尚未跟上,造成职住分离现象明显,大量长距离出行通过公共交通解决,客流时空分布失衡、潮汐现象突出,导致公共交通高峰时段大客流、乃至超大客流多发。目前,工作日高峰时段轨道交通列车满载率普遍达到100%,部分断面客流饱和度达到130%;人民广场、世纪大道等大型换乘站,客流密度超过2.5人/平方米,站台客流组织存在较大安全风险。“踩踏事故”已成轨交安全最大隐忧。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在关于本市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指出,由于巨大的客流呈非均态分布,人员流量、流向在短时高度集中,造成部分节点不均衡、设施设备不匹配、网络配套不适应,瞬时运能与客流量的矛盾突出,安全风险高度集聚。加之本市轨道交通的车站、站厅、站台、通道设计标准较低,面积较小,高峰时段大量乘客在拥挤的空间流动,极易形成人流对冲发生踩踏事件。特别是一些多线换乘或者大型居住区附近的站点,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公交客流重心实现快速转换,而轨交线网的完善和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衔接配套尚未同步跟上,造成部分轨交线路运力接近极限,甚至常态化超负荷运行,尤其是中心城市既有线路运能不足的问题不断显现,成为影响轨交网络运用安全和可靠的首要因素。
全路网运能可提高6%
大客流管控成为轨交运营的重中之重。据市人大城建环保委介绍,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强化大客流现场管理,完善轨道交通早晚高峰时段大客流车站限流设施和导向标识,根据客流拥挤程度采取不同的限流措施;同时,排查梳理客流对冲、积压风险点,制定客流疏导“一点一方案”,增强现场值守,特别是对41个换乘站点的有效管控;整合民警、保安、武警、社区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加强人民广场、世纪大道、徐家汇等重点车站的安保和客流疏导工作。
据透露,为进一步提升大客流的疏导能力,实施运力挖潜,今年计划增加8条轨交线路的运能,全路网运能预计可提升6%;运用轨道车站大客流智能系统,实时监测车站出入口的客流数量、变化规律和客流通勤状态,建立区域人流动态监测预警和大客流风险评估机制;对可能出现客流拥挤的车站或部位,事先通过媒介发布提示信息,引导客流避开拥堵区域;根据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特点,提前做好整个公共交通路网大客流研判,有针对性的制定运营组织调度方案和保障方案。“有的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在客流路线组织、引导标识设置、隔离设施布局等方面仍存在缺陷;有的导向标识和应急疏散标识指示不清晰、位置不明显,甚至混杂在商业广告中难以辨识;站厅、通道内有的商业设施和广告影响客流通行效率,有的商业广告音量过大干扰乘车提示。”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指出,各项措施的落实细节仍需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