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在预报员的“跑”道上追求卓越

16.01.2018  23:31

                                                                                                              ——记全国气象工作先进工作者戴建华


      他是预报员中优秀的跑者,跑者中优秀的预报员。他在预报业务一线一干就是26年,从未曾离开,也没想过离开,他就是上海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全国百名首席”戴建华,他说“做天气预报和跑步一样,都可以挑战自我,只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做下去,一定能遇到更好的自己。”立足本职,精益求精,从容淡定地在预报员这条路上一路“”来,戴建华实现了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有他在,我们很安心

            2016年3月9日晨,天还没亮,安徽安庆市,正在睡梦中的上海市气象局航空气象保障团队骨干成员李佰平被手机叫醒了,一看是组长戴建华。这天是中国气象局和中国商飞联合开展大飞机自然结冰探测试验的日子,五点不到戴建华就起床了,他密切关注着试飞区域的天气情况,并将雷达拼图和上游的天气实况资料分享给大家。

        “飞机自然结冰试飞对气象条件要求极高,也是最难完成的试飞科目之一。国产ARJ21-700的试飞过程长达6年,在乌鲁木齐苦寻了4年,直至远赴北美才完成”,据李佰平介绍,戴建华带领的气象保障组早在试飞试验十天之前就通过对自然结冰历史资料的分析及对后期天气形势的研判,确定3月8 -10日为试验窗口期。“云层中过冷水含量和体积直径是影响飞机结冰的关键气象条件,当时他很肯定地说3月9日早上的气象条件对飞机结冰是最有利的。有他在,我们很安心。

3月9日早上8时47分,第一架次飞机准时起飞,9时25分飞机报道“3000米高度观测到部分积冰,气温-5℃,平均液态含水量达0.2-0.3g/m3,并观测到了2-4cm飞机机体部分结冰现象”。一切都与戴建华预判一致,早上,过境冷空气让空中的冷层增厚,过冷水含量丰富,飞机顺利结冰。

激动难以言表!这次试飞试验划定的空域非常有限,不能追云,只能等云,进一步减少了结冰的可能。”中国商飞试飞中心预报员孙俊颖说,本来没报希望,结果等来了惊喜。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戴建华认为“天气”就像一群脾气不同的“孩子”,有的“孩子”脾气很温和,比较好管教,而有的“孩子”则脾气难以捉摸,说变就变,往往比较让人操心。面对脾气比较难以捉摸的天气,如果预报员熟悉天气形成的机制机理,则相对比较容易提前捕捉到。他长期专注于研究天气形成的机制机理及应用数值预报,强化主观对客观的修正,还专注于雷达、闪电等非常规资料应用和中尺度分析,对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形成了较为精细化的预报思路。

  这些被反复打磨得“铮亮”的技术让他在预报工作中游刃有余的同时,也给他带来无数荣誉。“中国气象局百名首席评估优秀”、“全国气象行业天气预报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五和团体第三”、“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防汛先进个人”......这些荣誉和表彰在他的履历里排起了长队,每一个都沉甸甸的。他认为每一次荣誉都代表着又一次自我超越,也代表着下一次自我超越会更难一点。

        为业务难题开“药方

        各行业的技术“大拿”往往都在千锤百炼中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戴建华也不例外。长期的一线预报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对一线预报业务做全方位的“体扫描”,哪里的业务运转很顺畅,哪里的业务存在“症结”,需要改进提升,在他心里跟明镜一样。

          2006年,戴建华带领着他的团队研发了上海短临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从无到有,将多种观测资料的综合监测分析、强对流天气展望和临近预报客观方法、强天气的自动识别与报警等功能集成到一起,大大丰富了客观预报预警方法,提高了预报员的工作效率,逐渐成为强对流天气预报预警业务的重要支撑。而在此之前,由于缺乏资料融合分析平台和定量化的客观预报产品,预报员们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资料调阅和对比分析上,往往不能及时监测到强对流的关键信息。该系统中的华东对流展望技术已在华东各省示范应用11年,华东空管局一线预报员将该系统作为重要的业务参考。

      在实际工作中,戴建华发现传统的预报检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发展需要,一些简单的偏差就可能导致预报评分异常低,从而导致预报中重要信息被忽视。比如预报员已经准确预报出中尺度对流系统强度、面积和结构等要素,可能会因为其预报落区和实况位置的偏差,导致评分很低,一些单点用户对落区出现偏差的预报结论不会满意,但对于飞机和关注更大范围的用户来说,准确的中尺度对流系统要素预报却是很有价值的。带着这些问题,戴建华的团队又开始寻找“药方”,他们着手探索强对流天气预报新型检验方法,通过主持申请行业专项课题,研发了目标对象检验法和尺度模糊检验法,这些方法弥补常规检验技术的不足,挖掘出强对流预报产品中有价值的信息,既为用户提供了针对性强的客观检验信息,又为强对流预报产品开发者提供了预报偏差的来源。目前这些检验方法已经在全国多省推广应用。

      他对我们很上心    

        戴建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自我的超越不仅仅体现在天气预报工作上。2017年他参加了“上海马拉松”。 42.195公里, 3小时27分41秒!他首次完成了全马,再一次实现自我超越。这种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着他身边的预报员,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年轻预报员都加入了奔跑的队伍。“最开始他们跟着我跑,后来他们也会自己去跑。”回忆起带着大家一起跑步的经历,他嘴角泛起微笑,“我们最开始只能跑5公里,后来慢慢加到10公里、15公里、20公里......

          跑步如此,在预报工作中,戴建华也带着他的团队在小步快跑中追求自我超越。

          他的团队于2017年被赋予了一个新的称号——上海市气象局强对流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共18人,大部分都是85后,作为团队负责人,他具体负责团队的组织管理工作。他认为人是短临预报工作的核心动力,借着上海市气象局人才高地建设的“东风”,他为团队制定了梯队培养计划,依次设置骨干成员岗、一般成员岗和储备人才岗,团队中1人入选上海市气象局青年英才计划,多人入选上海市气象局气象新苗计划。

      “他总是鼓励我们积极申报科研项目,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解决业务中存在的问题。”谈起戴建华,李佰平一脸崇拜,“他在我们年轻人心目中,是‘榜样’一样的存在!他对我们很上心,在工作中给我们很多具体的指导,我们在他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他不仅是我们工作中的导师,也是精神上的导师。”上海市气象局青年英才陶岚回忆说,在申报团队骨干成员时,很担心自己胜任不了,是戴建华鼓励她努力超越过去的自己。

            戴建华觉得 “与天交流”是很快乐的事情,他说自己从小就很喜欢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第一志愿就是从事天气预报工作。他认为很多天气的事情,人类都不了解,如果能了解得多一点,人类的空间就会更大一点,而这正是一线预报员的价值所在。

      一个人可以跑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跑得更远,戴建华和他的团队将在探索未知天气奥秘的道路上一路跑下去,没有终点。(谢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