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黄般若:科学便是我的诗和远方[图]

06.05.2017  12:12

人物白描:黄般若 致远学院 化学方向 大四

他学习刻苦,连续三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获评国家奖学金,并在过去的两年获得了范绪箕奖学金。他热爱钻研,从大一就开始了科研的航程,大三又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交换科研学习。他收获了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院校全奖化学博士录取,对科研的热爱驱动着他在未来继续追寻诗和远方。

他在“致远模式”下成长,也用自己的行动书写、延续着致远文化。

选择致远是追逐梦想的起点

黄般若是个勇于面对未知和挑战,坚持拼搏的人。当被问到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加入致远,加入第一届化学方向的时候,他说:“首先是因为大学之前就有着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所以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化学现象背后的原理和解释;加之致远学院注重交叉的培养模式和鼓励创新的学习氛围,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我希望能在这里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们相互切磋、交流。”回想起刚入学时,面对没有直系学长指导而遇到的困惑时,他补充道:“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有犹豫过,因为毕竟是第一届化学班,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是换个角度来看,这样的未知中也充满了机遇,无限的可能性让我感到兴奋,现在回过头看,自己能为后来的学弟学妹提供一些经验,以及为致远化学方向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是非常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致远学院跨学科的培养模式不仅为黄般若打好了扎实的数理功底,更让他认识到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谈及在致远的求学经历中最独特、最受启发与激励的事情,黄般若说:“我认为在致远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氛围对我最大的影响便是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具体而言,致远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多样性,让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其他专业的知识;在致远,多个基础学科的优秀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得我们比其它学院的同学得到更多的机会认识不同领域的朋友,这点在当今交叉学科以及多学科集成式解决问题的时代背景下尤为重要,促使我们可以从其它学科的角度考虑问题,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    

黄般若常常出现在致远学院的各种讲座现场。“学院常常邀请各领域国内外的著名学者甚至大师级人物前来作报告、与学生座谈。在接触这些前辈的时候,我不仅获得了相关领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成就、创造力离我们并不遥远,这更驱动着我不断思考、尝试创造,以期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他感慨道:“除了理科,学院的讲座还覆盖了人文、艺术和音乐,这对我们人文情怀的养成有很好的熏陶。”    

无论身处何方,科研总是他追逐的诗和远方

在交流中,黄般若屡次谈到兴趣的重要性:“只有坚持才能不断靠近自己的梦想,而兴趣则是坚持的源动力。”    

大一伊始,他就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在实验室的科研实习以及文献学习,他意识到了有机化学对现代药学、材料、生物学等多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他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也与日俱增。在导师的鼓励与指导下,他渐渐开始实践自己的新想法,进行有机方法学与金属有机化学研究。    

大三,经过两年多的积累,他被选拔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科研学习。在此期间,他从事了有机反应机理研究以及超分子构筑与催化领域的研究,并系统地学习了物理有机化学。他的坚持、勤奋、创新等特质给导师F. Dean Toste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师对他的人生目标与科研思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说“F. Dean Toste教授是位非常令人尊敬的教授,他对学生非常耐心,经常与学生进行讨论,教我们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也时常与我交谈生活上的问题。他对每个学生的未来都非常关心,尽力帮助学生达成自己未来的规划。”黄般若已将在伯克利的部分科研成果整理成文,将在不久后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投稿至国际顶尖化学期刊。    

三年多的时间里,无论身处何方,科研总是他不停耕耘的土壤。他说,基础科学对他而言就是诗和远方,基础科学虽然看似无用却蕴藏着深邃的美、潜藏着深远的影响。他回忆道:“作为一名致远学子,我时常想到‘钱学森之问’。出国研修让我可以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意识到不同的科学教育、研究理念之间的差异,理解中国近年来化学发展的优势与仍存在的不足。”在他看来,伯克利的研究生基础知识更扎实,知识面更广。这些特质与致远学院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相似,有助于交叉、创新性研究的出现。    

在伯克利的经历让黄般若更加期望掌握扎实全面的知识和前沿的科研思维,因此出国深造的想法也在他脑中逐渐成形。伯克利的开放包容以及交叉性研究的氛围深深吸引着他,他决定在毕业之后再到伯克利深造,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追逐梦想。    

思源致远,传承致远精神

传承、互助的传统向来是致远精神的一部分,也是维系着致远大家庭的纽带。黄般若尤其热衷于学术学业分享。他通过组织沙龙的方式推动化学方向的同学对他人研究方向的了解与交流,让大家对化学各个分支的前沿研究有一些理解,激发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思考、产生灵感。他还作为首届学长参与了学院的学业分享中心建设,让优秀学长为低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海内外科研实习以及出国申请规划出谋划策。他本人也不遗余力地进行经验分享讲座,将他的思考传递给更多致远的学弟学妹们。    

谈话最后,黄般若谈到了对“致远模式”未来的期待:“在我心中,致远模式将一直是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希望‘致远模式’在学术上继续坚持多学科协同发展,深化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在教育上为学生打下更扎实的数理基础,坚持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小班教学模式,鼓励创新、聚集更多国际一流师资;在文化上保持学生们乐于分享、传承自身思想与经验的传统。这样,‘致远模式’毫无疑问会更好地解答钱学森之问,培养更多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科学研究的创新型领袖型人才,并为中国培养科研领袖人才提供宝贵的经验。”    

黄般若还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前行,追寻自己的梦想。他也希望每一个交大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踏上坚持梦想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