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范思逸:青春就是一场场实验[图]
人物白描:范思逸 交大学密西根学院 2014届毕业生
范思逸,曾一个人连搭二十辆车纵穿美国;曾在美国本土合伙创立JV Connection LLC;即将赴康奈尔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
范思逸搭车经历中,与提供帮助的司机家人的合影
我的青春是什么?
如果拿我干过的事情来列举出我的青春,那确实会显得比较疯狂和随机:一个人搭车纵穿美国,一个人去墨西哥当沙发客,注册密西根大学第一家留学生开办的本地公司,跳伞、马术、背包穿越沙漠……这些事情看似不相干,但其实反映了我内心对于青春的认识,以及我一贯遵循的一种活法儿:青春,就是一场场实验。
我把自己形容为一个“活体实验者”,而我的实验内容,就是尽可能多样地、有趣地和这个世界互动。互动的形式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我都要在这个实验中塑造一个新的自我。可以是一个搭车客、一个创业者,也可以是一个沙漠中的徒步旅行家。我既享受这个实验的过程,又期待着实验过后更加多元化的自己。
而我做这一场场实验的动机,也和我的留学生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两年多的留学生活中我不难发现:留美的中国学生,很容易陷入一种“循规蹈矩”的怪圈:由于语言环境以及周围社交环境的突然变化,让留学生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小心翼翼。他们喜欢接受同样是留学生的学长学姐的“二手信息”:选学长学姐们选过的课,住学长学姐们住过公寓,走和学长学姐们一样的职业方向,甚至在超市和饭馆的选择上都与学长学姐们保持着一致。我内心崇尚个性的特质,和周围高度一致的生活方式直接冲突着。所以每一次实验对我来说都是一种解放。在周围略显单调的大环境下,每当我颠覆常规,大胆尝试新事物,自己就会变得异常兴奋。
美国搭车实验:感悟信任,反思危机
2011年冬天,我构思了一个搭车实验:从安娜堡搭车,最终搭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方法为在加油站询问正在加油的司机,如果大致方向相同就请求别人搭我一程。路线方面并没有严格规定,一切以到达终点为准。我的本意是想试探一下美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程度,然而,我的收获缺远远大过了信任这个层面。
花了六天,搭了二十多辆车,就穿越了大半个美国到达终点。社交网站上同步更新的《美国搭车之旅 —— route of trust》,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关注。沿途的司机中,有先怀疑我后帮助我的卡车司机,有刚刚移民美国的柬埔寨人,也有送我带血手套的猎人。漫步在飘满了乡村音乐的纳什维尔大街上,我感动于这个世界给我带来的温暖。此刻的乡村音乐像是一个文艺片的片尾曲,让我清楚地在内心回荡着:这个世界,我爱她!
但温暖过后,就是思考。
我留意到,我在人口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底特律和哥伦布附近,被拒绝的概率远远高过小城镇。我在这几个城市经常被人反问:为什么不拿手机应用电话叫车呢?如果你还不知道去哪里,为什么不用谷歌地图查清楚?通过我们身上的电子设备,我们仿佛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能力——地图查找、线上求助、网络交友。我们也因为周围的人越来越“全能”而自动过滤掉了他们可能需要的帮助。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到底是让人们彼此亲近,还是彼此疏远?
除了思考科技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我还收获了深深的危机感。
第二天的傍晚,我坐着黑人叔叔的大卡车,想起了这次旅行的核心词汇:信任。途中便向黑人叔叔发问:如果我看着像四十岁的,或者是三十多岁的中年人,你还会载我吗?他想了很久,很认真的回答:可能不会,上帝说,你看上去就是一个迷失在小镇的大学生。之后想想确实,与其把这个旅行称为“信任之旅”。不如说成是这些天来遇到的各种司机对我青春梦想的“关照”。脱下了年轻的这层外衣,我收获的信任也就不存在了。感谢“年轻”两个字充当我的保护伞这么多年,并且还将继续保护我几年。但这层外衣脱下的时候,没有人会通融你的幼稚的时候,我能否应对这种改变?
我的幼稚我的年轻究竟还能保护我多久,想想可怕。自己必须要更加强大,让成熟的步伐赶上社会对我的通融日渐淡去的步伐。
美国创业实验:利用资源,大胆创新
美国高校是学生创业的热土,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一周一次的各个社团、各个学科部门组织的学生创业点子讨论会;一月一次的学生创业项目展示会;一学期一次的、规模经常达到几百家的学生创业公司招聘会。这种热烈的氛围下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创业公司。但可惜的是,中国留学生,作为一个近几年开始逐渐在各大高校扩大的一个极为优秀群体,却没有充分的加入到这股浪潮之中。所以我开展了美国本土的创业实验,想作为一个先锋个体,感受一下美国学生创业大环境。
一切只是开始于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点子:商家上传打折信息,然后用户可以选择分享给好友,或者自己收藏。但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点子,由于暂时在安娜堡市还没有人做,所以很快得到了学校创业部门的注意和支持。就这样,在经过复杂的国际非绿卡学生创业的登记手续之后,JV Connection LLC 公司成立了。在2014年网站应用 MyLocals 上线的前夕,试用商家已经达到八十多家。学校不遗余力的宣传,支持,也让我们也获得了更多的曝光机会。
在感慨于美国高校对于学生创业方面帮助的同时,我也留意到越来越多的交大创业产品开始进入公众视线:饿了么,同去网等等,而且我也听说了越来越多的优惠政策正在向有志向创业的学生们开放。我能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交大也必然能成为创业的热土。
我把“利用资源”放到了“大胆创新”的前面,正是我在美国创业的体会。我的点子严格来说甚至都不算创新,但就是因为有充分的资源(种子资金,产品展示会)可以利用,使得我依然显得游刃有余。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资源远比点子重要,特别是对于学生创业来说,前者是后者的先决条件。学生由于自身技术的不成熟,必然会面临各个方面的巨大挑战,而学校的充分资源就是学生的后盾,就是学生在一次次跌倒后快速爬起的动力。
关于未来:让实验产生影响力
未来我要在康奈尔大学继续我的留学之路。作为一名留美学生,我觉得我更有义务为后来的留学生拓宽留学生活的可能性。虽然因我从密西根转移到了纽约,创业实验被迫中止,但我必定会在新的地方开展更多新的实验。在我心中,生活拥有无限可能。
在我的设想之外,我会尽可能把我的这种“实验精神”传递给后来的留学生,让他们在打破常规的路上,也能够收获同样巨大的快乐。人生的成就感很难通过一张证书,一个职位,几张存折来达到。真正的成就感来源于,我一直都在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把脑海中觉得最有趣的那几个想法都变成了现实。
目前的中国,也在努力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这就更需要我们的年轻人变成“实验派”,大胆地把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也许你在尝试之后就会发现,之前所认为的为数不多的成功途径,只是这个世界千万个通往成功的道路中的一种。而那时候,作为一个开辟者的成就感,怕不是一个“模仿者”所能拥有的。
从今天起,请尝试做一个“实验派”。你会发现这些青春时期的一场场实验,像链式反应般地在你身体内积聚起无穷的能量。而这股能量,足以改变自己,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