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甄嬛》上下本演出提前一月售罄 创艺术节票房纪录
去年10月,由上海越剧院打造的大型古装越剧《甄嬛》(上本)连演4场,一票难求,成为去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的原创戏曲剧目。时隔1年,《甄嬛》(下本)将如约在今年的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公演,于10月16日至21日在天蟾逸夫舞台与上本一起完整上演,连演6天。在戏曲式微的大环境下,越剧《甄嬛》瞄准“电视甄嬛热”,从传出创排消息起就赚尽眼球,而连续两年的“牛市”也为传统戏曲原创作品的市场之路积累了不少经验。
运作越剧演出多年的资深经纪人许霈霖提出,“在这个时代,戏曲是不是还能够回归‘商业化’的属性?”对此,院长李莉认为,“戏曲要生存,没有市场是不行的,《甄嬛》就是一个尝试”。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介绍,《甄嬛》的“牛市”来自话题、演出方式、明星阵容、精心制作等众多必要商业元素的考量。
解码1 题材搭脉当代
“传统戏如果没有新的视角,不行,‘牛市’说通俗一点,前期需要大量的‘炒作’点,其实就是戏本身的当代元素要充分,必须尽可能多地与当代观众有‘链接’。”李莉这样形容排《甄嬛》的初衷。
越剧《甄嬛》改编自小说《后宫·甄嬛传》,从公布原著作者流潋紫免费授权给上海越剧院消息起就备受关注。可以看出,上越和流潋紫的接触是非常及时且愉快的,流潋紫曾告诉记者,自己是越剧迷,对越剧版充满期待,“我很想看看,甄嬛到了其他朝代,是怎样一种衣香鬓影的美妙情景”。最终,越剧《甄嬛》满足了她的这一愿望,也满足了观众欣赏“另一种甄嬛”的好奇心。舍弃了电视剧版的清宫装,越剧将时空定位在了“大古代”,人物造型取汉唐的华丽大气;情节上删繁存精,将70多集电视剧的篇幅,浓缩为5个小时的舞台演出,保留了原著中最精华的人物和情节,尤其着力刻画剧中人的情感经历,发挥舞台剧尤其是越剧擅长抒情的特点,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不离不弃的姐妹情,既忠实于原著,又具有鲜明的剧种特色。
整个筹备期间,上越用新的网页邀请观众竞猜演员,推出微信平台互动,甚至请观众来看排练,多角度跟观众交流,这也是以往传统戏曲在推广期少有的路数。果然,上本在去年艺术节期间一炮而红,也正基于此,素以审核严谨著称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在下本剧本尚未完成、演员阵容尚未确定之时,便向上海越剧院发出了邀约——一部尚未开排的剧目提前一年与观众定下来年相会的约期,这样的“信任”,在上海国际艺术节史上也是罕见。记者昨天在逸夫舞台票房,询问全部6场演出还有多少余座,得到回答是“几乎没有了”。而来自越剧院官方的数字是,今年艺术节期间的全本《甄嬛》总共6场演出(“上下下/上下下”),戏票早在9月中旬就已售罄。
解码2 独角儿难撑牛市
“连续两年的火爆,因为我们一度和二度创作都比较到位,还有唱腔、服装、舞美各方面,加上演员的力量。现在戏曲式微,靠一个明星撑起一个剧很难,一群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各类观众看角儿的需求也能都满足。”李莉说。
这次下本《甄嬛》基本延续上本的主创团队——总编剧李莉,编剧黄嬿、蒋东敏,导演杨小青,演员则做了调整——上本依然由上越年轻演员群体担纲,李旭丹饰甄嬛、杨婷娜饰皇帝、张宇峰饰清河王、史燕彬饰沈眉庄、王柔桑饰温实初、裘丹莉饰华贵妃、陈慧迪饰安陵容、王婕饰槿汐;下本则推出“明星示范传承版”,由一组中生代演员和两组青年演员共同组成,王志萍、忻雅琴、李旭丹饰甄嬛,钱惠丽、杨婷娜饰皇帝,黄慧、张宇峰饰清河王,陈颖、裘丹莉、盛舒扬饰华贵妃。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因戏设人,艺术传承并重的用心——上本以群戏为主,表现少女初入宫廷遭遇的第一次纯美爱情与人生磨难;下本中,角色从青涩走向成熟,戏剧冲突激烈,更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层刻画,由中生代演员做“示范创作”,在排练和演出中带教青年。未来,《甄嬛》将由青年演员全盘接演。
解码3 连台本戏驻场
《甄嬛》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连台本戏。
连台本戏的创作和演出难度很大。一则是演出时间跨度长,对票房的挑战大;二则是对情节铺排的要求高,需要巧妙地设置剧情,人物之间的“戏钩子”很重要。但对于这样的连台本戏,观众还是比较接受的,从市场反馈来看,《甄嬛》上本收在全剧最揪心的“滴血验亲”,许多观众看完反复追问进展,这也是今年下本再度迎来牛市的重要原因。
李莉昨天还透露了《甄嬛》在未来的一个颇具“风险”的举措,上海越剧院将于2015年尝试推出驻场演出,以探索当今戏曲市场的运作规律。届时,3组阵容将齐齐上阵,在逸夫舞台连演20场,“20场驻场是一个挑战,目前戏曲演出在一个场地超过10场的都很少,一般是不断翻台、换剧场。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演员很难提高;而在一个地方连续演20场,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响来调整表演,以前的老艺术家就是这样的,艺术上进步很快。”据悉,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结束之后,全本《甄嬛》将赴温州参加第3届中国越剧节,其后在江浙沪多地的演出已经排到年底,明年则将启动全国巡演。显然是要把这一波“牛市”的探索继续下去。
采访中,运作越剧演出多年的资深经纪人许霈霖提出了有趣的观点:“在这个时代,戏曲是不是还能够回归‘商业化’的属性?尤其是越剧,有些人认为它最有潜力发展为商业化戏曲,也有些人认为,越剧本来就是带有浓郁商业化属性的剧种。商业化的道路能不能走通?归根结底,还是要让市场说话,让票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