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中学”超越了教育规律

23.01.2015  10:11

  实践显示,存在“超级中学”的地区都伴随激烈的生源大战。由于优秀学生和教师不断流失,于是出现“县中沦陷”的情况。
  ■杨东平
  据《中国之声》报道,最近云南衡水实验中学呈贡校区在昆明成立,标志着衡水中学正式进驻云南,衡水中学四川分校也已签约。这一消息坐实了人们对“超级中学”受到美化和追捧、正在做大做强的担忧。
  各地“超级中学”的特征是相似的:上万名学生的巨大规模,一个年级五六十个班,一个班七八十人甚至上百人;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只为高考;实行高强度、高难度的应试训练,从而产出骄人的高升学率。高考神话的背后,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将地区内的高分学生、优秀教师全部纳入彀中,造就千木萧瑟、一枝独秀的辉煌;高升学率同时吸引大量复读生,造就财源滚滚、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由于高升学率“一俊遮百丑”,舆论众说纷纭,连它究竟是不是应试教育似乎也说不清了。我们需要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恢复关于教育的基本常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超级中学”反其道而行之,全力追求高考升学率,违反了教育方针和国家关于高中教育的要求,性质是十分清楚的。
  由于高考仍然以分数论成败,而分数又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这成为“超级中学”应运而生的现实合理性。但是,应当清晰地认识到,造就“超级中学”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存在应试竞争,也不是校长、老师,而是地方政府对高考升学率这一教育政绩的追求。改变这一现实,地方政府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全民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和终身教育视野中人人皆可成才的平民主义的价值观,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变对高考升学率日益畸形的攀比。
  在高考改革尚未奏效、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守住学校教育的底线。学校规模、择校生和复读生比例必须遵循国家的有关规定,否则应当视为违规办学而受到查处和追究。在学校管理上,不能“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今日疯狂,明日辉煌”,而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保障学生起码的健康权、休息权,给他们一定自由支配的时间。总而言之,学校要有学校的样子,不能办成“教育工厂”、“高考训练营”。
  当下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在高考录取率越来越高的大背景下,高考竞争反而日益激烈?因为这主要是省域内不同地区、学校竞争的后果,即地级市、县级政府对升学率的排名和攀比。由于高校招生实行分省定额、计划配置,省域内上一本、二本的比例以及上清华、北大的人数基本是预知的,并不因竞争的激烈程度而改变。认识到过度的高考竞争其实是一种内斗,山东省教育厅从2008年开始规范高中教育秩序,通过“整体裁军”统一降低省域内高考竞争的强度,为学校减压,为学生减负。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深受校长、老师和学生的欢迎。
  实践显示,存在“超级中学”的地区都伴随激烈的生源大战。由于优秀学生和教师不断流失,于是出现“县中沦陷”的情况。县域高中教育滑坡的直接后果是初中不保,初中阶段的生源和教师也相应流失,从而危及义务教育的巩固。有鉴于此,山西晋中市在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形成了每个县(市、区)都有1所优质高中、人口较多的县有2所优质高中的格局,校均规模1800人。同时,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这一符合教育规律的经验才是值得各地普遍借鉴的。
  由于“北清率”已成为恶化高中教育的有害指标,建议借鉴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法”,适当调节每一所高中进入清华北大的人数,促进高分学生的横向分流,促进高中教育的正常化。这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的高等教育机会有重要意义。因为研究证明,设在地级市和省会城市的重点高中远离农村,是造成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机会下降的重要原因。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1/23/content_43006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