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年轻化:复旦“超导”团队平均年龄34岁

11.01.2016  11:11

  近日颁发的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上海共有42项牵头及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4%,连续14年获奖比例超过10%。青年报记者获悉,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已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16项牵头完成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中青年科学家合计占比达82%。其中,最年轻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物是43岁的复旦大学封东来教授。

   70后复旦海归教授带领一帮年轻人勇斩二等奖

  复旦大学物理系封东来教授的团队此番凭借“铁基超导体电子结构的光电子能谱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封东来教授领衔的这支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4岁。项目“第二完成人”张焱还是一名85后,这次是他代表团队赴京领奖。

  “超导,在科幻影片《阿凡达》中被称为‘得不到的元素’。第一代超导材料由于温度较低,应用时需要升至温室,这样就会增加一笔不小的‘开销’,实际运用成本较高。因此,全世界都在寻找更好的温室超导材料。”封东来说。

  铁基超导便是第二代高温超导,封东来团队推翻了之前的主流理论,为人类迈向室温超导时代设立了新路标。“室温超导一旦实现,将对能源、交通、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革命。”封东来介绍说,“举个例子,从三峡到上海发电,一路损耗很大,如果用超导线缆,半路上就没有损耗,从而实现无损传送。

  封东来是一名“海归”,这位斯坦福博士,当年回国被聘为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时年方30岁,担任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时才37岁。青年报记者在他的实验室看到了一套先进而庞大的设备——“光电子能谱仪”。10年前,这套设备就价值700多万元。

  对于回国后,科技部、市科委以及复旦大学给予的各方面支持,封东来一一给赞:“我刚回来没多久,就得到上海市科委几十万启明星计划的资助,后来又得到了启明星计划的后续资金支持。”封东来表示,与此同时,当超导研究不是那么“时髦”时,美国科学家得到的支持就相当少,而上海有长期支持,因此,当铁基超导7年前一出现,中国的科学家马上就“崛起”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微创集团8年里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此番,该企业的“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械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一家平均年龄只有31岁的年轻企业。能取得如此成果,得益于他们的“创新反应炉”。

  公司首席技术官罗七一介绍说,微创每年一次人才大盘点,对所有岗位实行重新任命制。每位员工晋升都有两条通道可选,即管理通道和技术通道。公司连年轮番推出三个人才计划,即“双十海归另据人才计划”,“双十领头雁计划”,和“百名雏鹰计划”,每个计划分别对应100万、50万和25万元人民币的奖励。目前,微创医疗已经拥有6位国家和上海市“千人计划”人才,打造出一支国内最专业且呈现梯队化的研发创新团队,并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各类人才计划助力青年科学家“扬帆

  “十二五”期间,在完善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一系列已有人才计划的基础上,还新增了“扬帆计划”,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扬帆启航”。

  上海的科研人才一路都有人才计划的扶持。上海去年新增的13位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中,就有11人获得过上海市科委项目或人才计划类项目的资助,其中9人获得过学科带头人计划支持,2人曾获“启明星”资助。

  从成立至今,“启明星”计划共资助了2300多个项目,在获得资助者中,有9人成为两院院士,有25人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17人成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5人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应对科技人才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自2014年起,上海市将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从“启明星”的35岁再往前推了3岁。

  据统计,上海2015年资助了149位青年科研人才,共计149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