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谈上海民间外交:诚交朋友 善讲故事

30.07.2016  05:06

图片说明:赵启正谈上海民间外交

      东方网记者王佳烨报道:说到上海的对外交往,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曾任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他曾于上世纪90年代分管上海地方外事工作,并在浦东开发开放这项上海最重要的对外交往中担当开拓领航之重任。

  今年恰逢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近日,赵启正向记者讲述上海对外民间交往的故事,并对专注地方民间外交60年的上海市友协提出新的希望。

  诚交朋友善讲故事

  近年来,赵启正做了不少演讲,如《讲好中国故事:国家形象和公共外交的价值》,鼓励大家讲老外能听懂的故事,而不是文件话、社论话。

  “一般来说,民间团体说话容易被信任,他能讲故事,不太用政治词汇来渲染,没有用哲学语言来拔高。我们友协是善于讲故事的,讲发生在自己身边的,自己参与的事”,赵启正说。

  “我负责过对外友协,友协是我很好的大朋友。”赵启正指出,礼仪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握手、换名片,然后断了线,这不行。而是,今后有事就要找你,上海发展要联系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交高水平的朋友,并保持长期的联系”。

  “我曾经带印度总统访问上海一个乡,一位农村妇女向总统介绍,这是我们新盖的房子,这是我和老伴住的,这是儿子儿媳住的。总统问,为什么儿子儿媳的房间比你们的好?农村妇女回答说,因为儿媳在中国是贵客”。

  赵启正说,总统听明白了,其实他就是听进了这位农村妇女给他讲的故事。故事好比一个苹果,他吃了苹果里面的维生素C,就是中国很尊重妇女。他爱不爱吸收,是他的事;讲不讲,是我们的事。讲的好,这苹果就好吃。“这就是讲故事和直接讲政治的区别,不是不讲政治,而是把政治融合在故事里。

  民间外交舞台很大

  赵启正指出,在对外交往上,外办是政府机构,外事任务重,不太容易活泼。而论形式活泼和内容的多样性,还得靠民间团体、社会组织。因此,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就有很大的舞台。他们可以跳各种舞,碰到拉丁人可以跳桑巴、伦巴,碰到美国人可以跳国际标准舞,碰到亚洲人可以扭秧歌。他们正在并且继续做着贡献,这也是上海发展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和外国的接触特别广泛,跨文化障碍比较小,上海话有不少词来自英文。因此,上海与外国的交界面比较柔和,这有助于上海民间外交的开展。

  建会60年来,上海市友协在民间外交工作上成绩斐然,近年来的主要交流项目包括,中美建交以及《上海公报》发表三十周年、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中日韩儿童友好绘画展、“拉美记者看上海”摄影采风活动、斯裔匈籍旅沪建筑师邬达克建筑遗产的保护项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中国国际友好城市大会、国企民企赴“一带一路”沿线及“1+16”国家开展对口经贸交流,以及各区县与建立友好关系的各国区市的交流活动等。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讲新国学

  “站在地球仪旁思考,对话全世界,这是所有从事民间交往的工作者需要的思维”,赵启正说,“你看微信那个启动画面,就是那个意思。

  另一方面,赵启正鼓励友协工作者讲新国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戏曲书画,尤其是国学固然经典。但现在,更重要的是讲新国学。比如,怎么用老子的精神指导今天,今天中国的内外政策是什么,要通过讲故事跟老外说清楚是怎么回事。

  今年是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谈到友协今后的发展、上海民间外交的未来,赵启正觉得,上海的民间外交有很好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下,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要站在地球仪旁思考,要善于讲新国学。

  “希望友协为中国梦起飞”,赵启正对走过60年民间外交历程的上海市友协寄予厚望。(摄影:谈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