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全球828所高校学子网上“赛诗”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在喧嚣的生活里,读着诗歌,您的心灵是否会受到丝丝的触动?全球828所高校青年学子借助新媒体“咏诗”、“赛诗”,打造出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大赛昨天正式落下帷幕,微诗歌借新媒体“重焕光彩”让人看见新的希望,而它播散下的诗意又浪漫的情怀何尝不又开始起新一轮发酵?
咏诗、赛诗 诗歌嘉年华
历时半年,由交大学子策划、发起、组织,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指导,交大团委、交大研会微博主办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昨天落下帷幕。半年来,全球828所高校青年学子借助新媒体“咏诗”、“赛诗”,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诗歌“嘉年华”。
交大团委副书记沈丽丹连用了三个“万万没想到”来表述她如今的心情与感触。“在匆忙的现代生活里,诗歌仿佛离我们越来越遥远,这是很多人的直观感受。出人意料的是,短诗大赛在全球大学生中掀起了热潮。”
大赛的主题是“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主要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母语文化为价值导向,面向全球在读高校学生征集原创中文短诗,结果共收到来自包括哈佛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台湾大学等在内的6528篇参赛作品。
微诗歌借新媒体重焕光彩
大赛总策划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仁义介绍,截至前天,在组委会尚未公布大赛最终获奖作品之前,话题#短诗大赛#的阅读量已经超过6000万。
当诗歌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诗歌便有了“重焕光彩”的力量。大赛组委会希望通过微博这一最具传播力的新媒体平台,将短诗独有的魅力,便捷地呈现到网络用户的视野,使“诗”这种曲高和寡的文学形式在大学校园重新焕发活力。同时,借助校园诗歌的力量,可以使全球华语大学生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与中华文化的魅力,尤其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现代版《乡愁》获特等奖
短诗的评选过程,像是和众多投稿者的一次心灵对话,诗歌能够从纷繁的人心中,萃取出最真的情感,最纯的灵魂。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大赛设预选、初评、复评和终评四个评选环节,10位对诗歌有着浓厚兴趣和研究,本身是诗人或诗评家组成终评评委阵容按百分制选出了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最终,52篇获奖作品从近7000篇参赛稿件中脱颖而出。
湖北美术学院彭彪所写的《过故人庄》描绘出一种现代版《乡愁》,获得特等奖。
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主任朱健看来,青年学子寓情于诗,以诗言志,诗里诗外,都值得我们为之喝彩。他们的短诗佳作中能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读到情感和思维的力量。大学生理应成为创新优秀文化的主体,不仅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更可以将“仁、义、礼、智、信”等文化精髓传承和发扬光大。
[专家呼吁]
放慢脚步在诗歌中栖息
这次大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诗歌专家忧心。“这些诗歌有的相当出色,但也普遍存在着因袭套路的问题。”著名诗人臧棣认为,“问题的责任主要不在学生,而在我们的诗歌教育。特别是针对年轻学子的诗歌教育,普遍存在着僵化和落伍的问题。”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教授何言宏等专家呼吁:诗歌应该成为一种人类面向未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在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应让心灵与诗歌对话,放慢生活脚步,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
“在大学里写诗,其实是一件很酷的事。”在臧棣看来,“这就相当于一种秘密的身体修行。因为写诗,既涉及对天赋的自觉,也涉及生命意志的自我觉醒。所以,这应该是大学生从事诗歌写作的生命动机。”他认为,假如以人生为尺度,诗涉及一种终身的自我教育。诗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别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面对白纸,或空白的屏幕,你开始写诗,就意味着你正接近最本质的生存真相:你可以通过诗的语言重塑你的生命。
[特等奖作品]
过故人庄
彭彪 湖北美术学院
我在外面流浪,回来时
故乡瘦了一圈——
墩子叔走了,
门前的池水干了一半。
屋后驼背的柳树
头发散落了一地,
老房子蹲在坟边,
屋顶的白云
仍在风中奔跑。
来源:《青年报》 第A06版 2014.10.11
原文: 全球828所高校学子网上“赛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