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一年间:制度创新成果与企业"零距离"
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自贸区新注册企业已超过1.2万家,踊跃的热情或许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实际上,通过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改革试验,企业的效率提升了,资金成本降低了,不少企业的业务得到了拓展。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成果已越来越多地与企业“零距离”。
省下的时间“看得见”
对捷开依(上海)物流有限公司来说,自贸区挂牌不久之后,效率的提升就已经“近在眼前”。作为海关“先进区、后报关”的试点企业,捷开依一批价值359万美元、重499吨的电解铜仅用了30秒就顺利通关。如果说以往先报关、后入区是“串联”的方式,海关监管创新允许企业将提货入区和申报备案“并联”进行,集装箱滞留港区的成本大幅缩减。
同样的“自贸速度”还体现在企业融资上。金光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纸浆制造、工业用纸和无碳复写纸生产企业,生活用纸生产规模位居亚洲第一。去年,该集团在自贸区内成立贸易平台公司金翌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基本户、验资户全部开立在中国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前将款项付到境外大概需要2天时间,现在通过银行的资金池批量处理业务,借助自由贸易(FT)账户一次性打包、上传、处理,再不用一笔一笔做了,只要半小时即可完成。
工商改革也处于“进行时”。自贸区成立以来,对内资投资的管理已实施了先照后证的方式,企业执照、税务登记和企业代码证改在工商“一口受理”,繁琐的程序撤销了,一次即可解决。企业注册资本也已改为认缴制。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自由贸易区研究协调中心秘书长徐明棋介绍说,截至今年7月底,进入自贸区的外资企业1300多户,90%以上都属于负面清单之外的投资,无需再经过商务委和发改委审批,直接进行工商登记即可。这些改革极大地便利了各类企业的投资。如果没有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这在以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真金白银”激活实体经济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提升往往意味着运营成本的显著下降。
上海盟通物流有限公司运营部经理徐徐表示,传统通关要等待客户数据、发票到期,货物长时间滞留港区,有的企业一年内的滞港费用超过30万元。新的海关监管模式在自贸区推广后,滞留港口的成本基本归零了。对外贸企业而言,自贸区在通关等方面的提速,也是很大的利好。
而像上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省下的“真金白银”更为可观。今年2月,央行关于上海自贸区扩大跨境人民币使用细则正式推出,其中有一项规定,“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国内企业境外融资“破冰”,意味着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够融入全球脉搏。最终,上港集团借助自贸区金融改革之利,融到了4笔总计179.6亿元人民币的资金,且总资金成本仅4.91%。上港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表示,由于境外融资的综合成本较国内基准利率低100多个基点,仅利息开支一项,每年就能节省约1.8亿元。
在专家看来,企业省下了资金,产业空心化的潜在危机就会减弱,实体经济的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告诉记者:“无论是贸易便利化提升企业效率,还是完善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资金减压,更多接近、符合国际惯例的举措相继落地,意味着自贸区的营商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加上相关法规出台,自贸区尝试建立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法治、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将盘活中国经济,能够平衡经济下行期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业务的“翅膀”更丰满
如果说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是企业最直观的收益,那么,不少企业借着自贸区的“东风”,还伸展出多元业务的“翅膀”。上港集团在自贸区内注册了融资租赁公司、冷链物流项目等,通过多元经营延长产业链、培育全新的利润增长点。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表示,海通期货在自贸区内成立了专业子公司海通资源,为实体企业提供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服务,以摆脱对单一经纪业务的依赖。
华域汽车是一家覆盖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并在美国、泰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印度等国设立生产基地的企业。自贸区挂牌之后,华域汽车在自贸区内设立了华域汽车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作为联通境内外,实现投资中心、资金中心、贸易中心和风控中心职能的境外投融资平台。公司财务总监吴珩表示,在自贸区内设立子公司,是希望打造公司日后海外投融资的平台,利用自贸区投资与金融的便利进行海外拓展。今年9月5日,华域汽车经与库博标准汽车意大利有限公司协商确认,拟以6000万美元向库博汽车出售公司持有的申雅密封公司47.5%股份,同时华域汽车通过开立在自贸区内的FT账户收取保证金。通过自贸区内FT账户的试点,这项工作得以高效成功完成。
多元业务的开展,也在倒逼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在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看来,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来自企业,企业的手脚放开了,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可期。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属于广义的营商环境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