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向市民开放人文通识课 70岁奶奶进教室听课
图说:在财大阶梯教室内,满头银发的徐烈莺和58岁的汤明熙坐在第一排听课。
“财大让我进来听课,圆了我的大学梦!”昨天下午3点10分,70岁的徐烈莺走进财大武东路校区的一个阶梯教室。再过15分钟,她就要与100多名大学生一起上课了。
与徐奶奶一起前来听这门《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还有杨浦区的3位社区居民,他们中有退休的老伯,还有年轻的社工。近年来,在上海财大人文学院和杨浦区学习办合作的“智慧学堂”中,财大共开放了48门通识类课程,近百位居民走进大学课堂,共享大学之智。
古稀之年终于圆大学梦
在财大的一个阶梯教室,满头银发的徐烈莺坐在第一排,格外显眼。在财大人文学院副教授杨孝鸿的讲解中,尝试着与当代艺术来一场邂逅。
徐烈莺来自杨浦区延吉街道,今年70虚岁了,退休多年来,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从小我就喜欢学习,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没条件,也没上过大学,我孙女19岁了,她读大学之后,也会跟我讲大学里的事”。虽说向往,但是她做梦也没想到,在古稀之年,自己有一天还能走进大学课堂,圆自己的大学梦。
当时,社区学校校长告诉居民们,财大人文学院要面向社区居民开放通识课了,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报名。徐烈莺二话没说,在上学期就报读了一门国学课,“一共有16节课,我一节也没落下过呢!老师讲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我也都很客气”。
这学期,徐烈莺又走进了“当代艺术”的课堂,她照例还是坐在了第一排,“老花眼了,不坐第一排看不清楚”,在上课之前,徐烈莺还向杨老师请教了相关问题。“我上课前或下课后都喜欢向老师问问题,上课了就尽量不说话。”徐烈莺说,自己毕竟是来旁听的,同学们才是课堂的主角,“他们要拿成绩的,不能打扰他们”。
退休大叔来提升审美力
58岁的汤明熙坐在徐烈莺的旁边,时不时用手机拍摄下杨老师的课堂PPT。汤明熙也来自延吉街道,“我年轻的时候只上过夜大学,上的只有数理化,老早也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学”,汤明熙表示,走入现在的大学,才发现通识课那么系统,也很能启发人。
课前,汤明熙向杨孝鸿老师请教,自己还想学习一些审美方面的知识,“比如说,同样摆放几个茶具,怎样才能摆放得更好看呢?”杨老师当即推荐他,下学期可以报学院另外一堂通识课,叫《艺术审美》。
社区“旁听生”中,也有年轻面孔。新江湾街道的两位年轻社工刘麒和汤天辰告诉记者,平时工作忙,不太能确保每周都来上课,但一有时间就一定会来。“我大学学的是影视艺术技术,典型的工科生,现在学些文科知识,对提升个人修养很有好处。”汤天辰说。刘麒则表示,她希望在大学通识课堂上学些礼仪和沟通技巧,这些都是平时做社区工作用得到的。
社区“旁听生”受学生欢迎
对于这些“编外”的同学,财大师生很是热情。“活到老、学到老,他们的精神真值得敬佩。”财大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大一生熊天浩说,通识课是大课,经常有多余的座位,来上课的社区居民又相当遵守课堂纪律,资源共享挺好。
“通识课对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接受。”财大工商管理学院大一女生小任说,大学向社区开放,让居民们也得到提升,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杨孝鸿老师则表示:“非常欢迎社区居民来我的课堂,大学本身就应该是开放的、与社会共享的。虽然不会规定他们交作业、考试,但是他们的学习热情仍很高。”杨孝鸿每学期都会带同学们外出看展览,来学习的居民也会跟着一起去,“有些居民还会向我推荐一些好的艺术展,给我的课堂带来了很多新的活力”。
上海财大人文学院总支书记杨乐向记者介绍,2014年开始,财大开始向社区开放大学课程,而人文学院承担了大部分通识课程,同学们的选修课,如果没有选满,就会把名额开放给社区居民,还会提供相关的课程信息。此外,学院也会请社区中的一些能人,来给大学生开讲座。
到目前为止,财大人文学院向社区居民共开放了48门通识类课程,包括《小说与人生》、《影视审美》、《中国文学概论》、《歌剧艺术欣赏》、《儒家经典与21世纪》、《佛教与中国文化》、《唐宋词赏析》、《国际关系概论》等,共有近百位居民走进大学课堂。
学院还联合杨浦区学习办向进校学习的居民发放了“学分护照”,目前杨浦区学习办也正在办理学习电子卡,居民学习记录有望纳入“学分银行”。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