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塑精品 以开放促创新 以贡献谋地位——蒋昌俊校长谈学校发展

02.06.2015  21:44
        自3月中旬上任以来,蒋昌俊校长已分赴各学院、部处调研,并与离退休老同志座谈,还多方听取国内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作为东华教育事业的“领头羊”,他将带领东华师生踏上什么样的发展征程?他正在谋划什么样的东华发展愿景?带着这一系列问题,人文学院党总支日前对校长进行了专访。

                              以特色塑精品:形成不可替代的东华学科高地
        作为一位从教学科研一线成长起来的学者型校长,蒋昌俊坦率地说,高校的发展模式不应该千篇一律,每所大学都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东华是由行业院校发展起来的,虽然当前学科数量有所增长,但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我们在体量与综合实力上难以形成竞争力。为此,学校应该合理定位,巧妙地与一流高校做错位竞争;要坚持东华的特色和传统,把优势学科做强做大做成精品,在新一轮高校发展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正是出于上述考虑,蒋校长上任伊始就提出了“特色东华”“紧凑东华”“精致东华”的学科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蒋昌俊表示,“特色东华”就是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谋划学科布局时,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我们学校在纺织服装领域培养了大批高层次拔尖人才,催生了大批造福社会的科技成果,纺织服装既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特色,我们要坚持。“紧凑东华”就是要把当前分散的学科凝聚到核心即特色上来,形成学科聚合力。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分散的学科不利于协同作战,难以成大事。为此,我们应按照“一体两翼+引擎”的学科架构,把各分散的学科整合起来,以纺织为“”,以“材料”、“设计”为双“”,以其他各学科为“引擎”、为发动机,形成既彼此独立,又紧密相连,层次分明、结构谨严的强大学科链。“精致东华”就是要把我们正在建设的学科做到尽善尽美,做出高水平和影响力,成为不可替代的东华学科高地。
        蒋昌俊说,要通过“特色东华”“紧凑东华”的建设,达成“精致东华”的目标,就应该遵循“谋大事、抓人才、定政策、求发展”的思路。“谋大事”就是要群策群力做好顶层设计,谋准发展方向,要从学校的长远利益出发,优化发展路径,在继承传统优势与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新的增长点、占领新的制高点。“抓人才”就是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既重视领军人才培养,又注重发挥骨干人才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发掘有潜力的后备青年人才,打造有战斗力的人才队伍。定政策就是要做好制度保障工作,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鼓舞人、激励人方面的正能量作用,用良好的政策与制度凝聚人心、推进工作,保证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求发展”就是要一切从学校的发展出发,要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创造更加美好、辉煌的发展前景。

                              以开放促创新:营造包容奋进的东华发展生态
        当问及对东华的整体印象时,蒋昌俊说,虽然来东华的时间不长,但在接触中感受到东华人做事踏实,为人诚恳,这是东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砺志尚实”风格的传承。他表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中,我们还应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传承很重要,但传承不代表固步自封,也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唯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发现并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蒋昌俊表示,开放意味着要广纳贤言、开门办学。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各领域的专家,只有广泛听取意见,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合理定位学校的发展,蒋昌俊就广泛听取了专家教授、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和离退休老同志的意见,还专程拜访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并与我校杰出校友、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等交流。他表示,将在任期内积极推进“民主治校、教授治学”,随时欢迎广大教师及专家学者为学校与学科的发展建言献策;学校还将通过实施“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大力推进国际合作办学,把国外知名高校的先进理念及成功办学经验引进来,为我所用。
        蒋昌俊表示,开放意味着要有容乃大、勇于求真。他希望全校上下努力营造开放、宽松、自由、向上的发展环境,给老师们敢于批评、大胆质疑的自由。他说,“观念的互相质疑、学术的大胆批判”是学术之花常开不败的养料源。他以加州理工为例,讲述了自由学术精神的可贵。他说,加州理工学院最初只是一所小小的职业技术学院,但现在拥有33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家桢、周培源都毕业于这所学校;科研方面,从研制世界最小的植入式医疗装置到主持建造世界最大的望远镜等高水平成果—他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成就,源于学校倡导的“追求真理的自由”。
        蒋昌俊表示,良好的发展生态是“凝聚人心、汇聚共识、集聚众智”的原动力,是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关键因素,他希望通过倡导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引导东华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彼此包容,共同协作,营造百家争鸣、百花竞放的发展局面。

                                  以贡献谋地位:奏响济世邦国的东华发展强音
        在谈到高校的使命时,蒋昌俊校长说,我们在做强做精的同时,还要考虑“落地”的问题,要以“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服务社会,服务行业,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作为检验我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标准;要跳出以数字看成败的框架,在产学研用中比水平、拼实力。他表示,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在事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顶天”项目及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立地”项目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今后我们仍然要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要以超前的眼光,找准与学校特色相关、与国计民生关联的新的学科增长点,主动出击,在“济世邦国、造福社会”中,提高东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蒋昌俊表示,强调科研成果为社会行业服务,有助于解决资源紧张的矛盾,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作为211工程建设院校,相对于985高校来说,我们少了每年几个亿的经费投入,学校的总体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盯着学校这一口“”,不仅会造成资源紧张,而且会积压矛盾,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为此,他希望大家树立面向市场的心态,将科学研究与企业的技术及产品创新需求相结合,集中力量到社会上去争取资源,以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赢得企业行业的支持,在良性竞争中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蒋昌俊表示,强调科研成果为社会行业服务,还能摆脱以往高校评价体系中囿于数字的惯性思维,把科研工作做真做实。科学研究不应该是闭门造车,也不应该是自娱自乐,而是要在社会市场里真刀真枪的实干。长期的数字评价体系孳生了浮躁浮夸、弄虚作假的科研风气,不仅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也损害了高校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为此,建立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科研项目立项及考核机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蒋昌俊还表示,强调科研成果为社会行业服务,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2014年11月公布了由教育部评估中心研制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报告显示,当前我国高校仍存在“工科专业办学理念与国际先进工程教育理念存在较大差距”,“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主任吴岩呼吁,应该“让教育质量接受社会评价,教育成果接受社会检验,教育决策接受社会监督”。我校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应在与企业的技术合作中把准企业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脉搏,以创新产品开发项目为纽带,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实习实训环境,在实战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采访最后,蒋昌俊与采访组畅谈东华发展愿景。他说,作为追随新中国的步伐而创建的我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东华大学自1951年建校以来,见证并积极参与了中国成为纺织大国的奋斗史,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很高兴能有机会来东华工作,他愿与全校师生一道,继承与发扬东华大学“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优良传统,恪尽职守,廉洁行政,以崇高的使命感、义不容辞的责任感和强烈的紧迫感,大胆创新,深化改革,为建设特色鲜明、开拓创新、济世邦国的东华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