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作家谈延续人类的文明:必须走出地球
刘慈欣的2014年颇不寻常,以他的作品为主体的多部电影启动。2015年,被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明年他就参加工作30年了,但现在工作有了变化,不必在电厂当那个权威计算机工程师,好多事需要忙。
12月22日,在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标准时间22:00,我如约拨打了刘慈欣在山西阳泉的电话,为时50分钟的对话开始了。
对于中国科幻界“神”一样的存在,我特别担心采访过程中录音出问题,担心有什么不可测的因素干扰,这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先看看什么是《三体》
一个经历过“文革”的主人公打开了军方探寻外星文明的大门,地球文明向宇宙发出了信号,发现了在半人马座三星上生存着一种比地球文明技术更先进、但却苦苦挣扎的三体文明,并且意欲清除地球文明,于是一场浩大的宇宙之战开始了……
以上就是《三体》故事的大致内容。《三体》共有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包括:《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是刘慈欣撰写的史诗级巨著,是一部典型的硬科幻作品,格局宏大,立意高远,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再认识一下刘慈欣
刘慈欣,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63年6月,祖籍河南,山西阳泉长大,1985年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系,后于山西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曾于1999年至2006年连续8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作品因宏伟大气、想象绚丽而获得广泛赞誉。
想去太空旅游,就是费用太高
《三体》让他离梦想更近了
1983年,钱学森多次表示,科幻是个坏东西,因为科学是严谨的,幻想却没有科学的规范。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禁止刊发科幻小说,相关杂志纷纷停刊整顿,重创了中国科幻界。那一年的科幻迷刘慈欣陷入迷茫。
早在1978年,15岁的刘慈欣写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习作,讲述中国、前苏联和北约争夺一件外星人扔在海里的武器的故事。那时的刘慈欣不会想到,现在的他开掘出中国科幻文学史上最壮丽的诗篇。
1999年6月,刘慈欣在《科幻世界》发表处女作《鲸歌》,这是他开始科幻创作21年后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而他的《三体》三部曲则被视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实现了“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拉到世界级水平”(复旦大学教授严锋语)。
2014年,《三体》在英美出版,实现了科幻文学的尖峰文化输出。《纽约时报》以“《三体》为美国科幻小说迷换口味”为题刊发了书评,称“异于地球的三体人文明与地球人互动的故事,这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故事会更受到美国读者的青睐”。
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对《三体》的评价是:“中国小说叙事这一块,到了21世纪,仍然往往有这样的始料未及的发展。”
即便如此,刘慈欣依然把自己定位在“科幻迷”上,很少把自己当做一个作家。一年前,他应邀在西昌现场观看嫦娥三号发射,与他想象的庄严的航天发射现场不同,“这里有打扑克的,有卖火箭和玉兔车模型的,有烤肉的,还有酒卖”。
他后来写道:“火箭点火时,尾焰瞬间照亮周围的群山,接着照亮了半个天空,拖着绚丽的火焰升起的火箭有一种奇异的美,很奇怪的,竟让我想起莫言的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那个晶莹剔透发出异彩的红萝卜,火箭同样看上去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东西,带着我们的精神飞离这平凡的群山。”
他相信自己有生之年一定可以去太空旅游,但现在价格太贵了。他保持锻炼身体,希望等到费用降到他能承受的那一天,而《三体》带来的极大荣耀与财富,让他离梦想近了一步。
人类文明要延续必须在不止一个世界中生存
新文化:《三体》内容上,无论是猜疑链和黑暗森林法则的设定、非常时期人类的自相残杀,还是“零道德”的世界,都让人看不到希望,有人说您的世界观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冷”,您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刘慈欣: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相反是个很乐观的人。而且《三体》这本书到最后也是乐观的结局。至于说书中表现的那种“冷”,是由科幻小说本身的性质决定的,科幻小说更多的是基于理智的、逻辑的一个文学品种,它的一贯做法就是先提出一种世界设定,然后在设定中进行一些推导,在世界设定之下,推导出什么东西就是什么东西,这个也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特点吧。它主要还是依赖于更多的思想实验,一种逻辑的推论,所以说就有可能看到似乎表现比较“冷”。
新文化:科幻片《星际穿越》里暗含对环保主义的质疑。在电影里,为了消极悲观地保护环境,他们还篡改历史,抹杀人们冲出地球的梦想。电影中,布兰德教授的答案是:“我们不拯救地球,我们离开它。”您曾在香港做过一个《一个和十万个地球》的主题演讲,也说道:“人类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只打算在这一个地球上生存下去,而他们生存的手段是环保,一项与太空开拓同样艰巨同样冒险的事业……现在,人类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但是现在没有人来出这笔钱。”您对于人类最终的归宿是怎么看的?
刘慈欣:这个涉及问题的两个层面。从现实的观点看,地球上的环保是绝对正确的,也是绝对必要的,否则的话,不要说长远,现在都生存不下去。但从人类文明的长远发展和延续上看,环保是解决不了最终问题的。因为整个地球是一个很小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不管有没有人类,都是不稳定的,都有崩溃的那一天。这个和环保不环保都没有太大关系。这种情况下,人类文明要想最终延续下去,必须在不止一个世界中生存,必须在宇宙中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这样的话,如果其中一个或者几个世界因为灾难而毁灭的话,其他的世界还是存在的。所以说,在宇宙中开拓生存空间,应该是人类文明能延续下去唯一的途径,这是从长远来看。
新文化:《三体》中武器的名字是怎么想出来的?基因导弹、次声波氢弹、二向箔,哪一个比较困难费心?
刘慈欣:基因导弹不是我想出来的,这个概念早就出现了。次声波氢弹也是原来就有这个名字,不但有名字,好像可能真就有这个东西。“二向箔”确实是自己想出来的,因为我们叫二维空间,外星人也叫二维空间不就有点重复了嘛,就想一个别的名字,就叫“二向”了,因为外星人用“二向箔”毁灭太阳系,用的词不同,就是避免重复。
新文化:三体里的人性,就是您对现实人性的认识吗?
刘慈欣:科幻小说一般都把现实中的人放到非现实的世界设定里,然后用思想实验的方式考察人性在那样的环境中会是什么样的状态。至于说人性,我觉得不是恒久不变的,肯定会随着各种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三体》里面所表现的人性,就是那种科技环境之下可能出现的一种可能性。它当然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人性,三体的环境是与现实世界差别巨大的,完全不是现实世界的结构。
国内科幻文学的未来我总体上持乐观态度
新文化:12月11日,老牌科幻杂志《新科幻》宣布2015年停刊,目前纯科幻刊物仅剩《科幻世界》在维持。您如何看待中国目前的科幻出版界?
刘慈欣:《新科幻》停刊是很遗憾的事情。目前传统的纸媒体都面临着生存困境,都受到电子媒体的冲击。人们的阅读正在向移动媒体转移,首当其冲的就是杂志,书籍还好一些,毕竟有一个整体性的信息。杂志所传递的碎块化的信息,和网络上的信息十分相似,但是杂志时效性、丰富性又比网络差太远。
另外,从科幻的历史上看,美国在上个世纪20年代之后,科幻也出现过黄金时代,那个时候的开始就是以杂志为主体出现的,但是随着科幻文学的发展,就从杂志转移到长篇小说书籍上了。中国的科幻文学是不是处于这样一个关头?有这样一种可能,从杂志时代向书籍时代转化,这也可能是科幻杂志生存困难的一个原因。
新文化:阅读向移动平台转移会影响到您的创作吗?
刘慈欣:这个要影响,而且是很大的影响。包括科幻在内的叙事文学,必然要适应从纸媒体向电子媒体的转变,这种转变还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新兴的网络文学在创作方式和理念上,与传统的创作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转变和挑战对我来说相当困难。我还是一个传统的纸媒体作家,如何适应这种转变,现在我也不知道怎么做。
新文化:为什么说世界科幻文学的高潮已经过去,中国会不同吗?
刘慈欣:世界科幻文学与黄金时代相比,确实高潮已经过去。但是仍然在很稳定地发展,并不是说走到尽头了。目前来看,从中国的社会环境也好,文化环境也好,有着科幻文学发展肥沃的土壤。但在这种很好的环境下,怎么发展好科幻文学,这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国内科幻文学的未来,我总体上持乐观态度,但具体说,它向哪一个方向发展,是影视带动文学,还是文学自己繁荣起来,我也很难说。
新文化:在你的作品《2018》里,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到300岁,但也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人类寿命的延长有很多困惑,无论是对自身还是对地球。你的看法是?
刘慈欣:生命的延长确实会带来很多我们现在无法预测的社会问题,会产生社会的老化等方方面面的问题。甚至,寿命的延长或者永生的出现,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形态,这确实是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长寿或者永生的诱惑是所有的人都无法抵抗的,所以科学还是会向着这方面去努力。未来人类的寿命一定会延长,甚至永生的状态也很有可能会出现。
中国科幻电影是时候从《三体》开始了
新文化:您参与自己小说的电影剧本改编,非常消耗精力,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创作和电影项目。您参与剧本的监督把关,对剧本有什么期望?
刘慈欣:目前我参与的剧本活动主要是剧本前期策划,和编剧不一样,消耗的精力是有限的。高成本科幻片,编剧一般是一个团队,参与策划也只是团队工作的一部分。我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者,主要的精力还是应该放在小说创作上。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对剧本的把握主要还是制片人和导演,电影有自身的规律,也受到自身的限制。我并没有要求剧本要像小说那样,多么忠实于原著,或是达到不切实际的水平。所以剧本的各种创作、各种改动,我都是抱着理解的态度。
新文化:《星际穿越》这部电影获得了大部分人的高度评价,豆瓣评分高达9.1分。但我们也看到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对于《星际穿越》只打了3分,他认为这部电影的故事讲得很糟糕,有奇观场面的电影就没有好故事,你怎么看待他这个说法。在电影《三体》里,关于人物和演员,你有什么期待?
刘慈欣:《星际穿越》还是近几年比较优秀的科幻片。当然故事有一定缺陷,但和主要靠科技撑起来的大片相比,《星际穿越》的故事还是很不错的。至于他说到有奇观的电影故事就很糟,从电影编剧规律上,这不是必然的。完全能出现精彩的奇观,也出现精彩的故事,比如诺兰自己的《盗梦空间》、《致命魔术师》,故事都很精彩,也有奇观出现。
你说的编剧,我也看过他的文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看法。而好莱坞在特技方面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它的编剧上绝不是世界一流的。好莱坞的编剧遵循着一套很严格的电影工业编剧规范,高潮什么时候出现,人物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反应等等一套公式化的东西。我们可以学好莱坞的特技,编剧上可以借鉴的不是太多。
在《三体》的演员上,我没有太多去想。我觉得这个不是《三体》电影的主要障碍,也不是它成功的关键。我觉得《三体》电影成功的关键,还是在于剧本和故事。
新文化:您会经常浏览“三体吧”的内容吗?这里有一个“反三体影视化协会”,其纲领是:反对三体影视化,抵制烂作、以盈利为目的的恶搞。其组织宣言是:让三体引导中国科幻,而不是让中国科幻限制三体。给这些三体迷、特别是这个“反三体影视化协会”一个答复吧。
刘慈欣:网上的东西我经常看的。国内对于高成本科幻片上确实缺少经验,国内科幻片从数量上,确实接近于从零起步。但从另一方面看,目前像美国这样的科幻片大国,已经在创作、制作和市场运作上有了一个世纪的经验,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的。好莱坞、韩国的资源,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所以国内科幻片并非从零起步。我们现在可以说是拍摄科幻大片的良好时机,科幻电影总得有一个起步,现在应该是开始做的时候了。
三四个月可能写出一本书构思可能得三四年
新文化:马上就到2015年,已经明确的创作计划是什么?主要关注哪方面题材?计算机?网络?地质?
刘慈欣:目前有很多选项,但是还没有明确的一个计划,我现在也在寻找、考虑题材,有很多的选项,并没有确定。反正科幻的题材也就那么几种,我也在选择,这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
新文化:在时间、空间上,您创作有什么习惯,书写习惯呢?
刘慈欣:我以前都是业余创作,也不允许有什么习惯,只能是有时间就写,没有时间就工作。而且写作的场所不可能有什么专门的,也就是办公室或家里。要说习惯,和其他业余作家的共性可能是,想的时间特别长,但是写的时间特别短。一本书可能三四个月就写出来了,但之前可能构思三四年。写作需要大块的时间,但构思就随意多了,车上啊,什么地方都可以。所以说业余作者大部分时间花在想上,会把细节也全都想好,然后集中时间写出来。
这是我写作的一个习惯和特点。我不拉提纲、做笔记,从来没有过,都在脑子里。
新文化:大刘这个称谓最早的来历是?
刘慈欣:这个还真不知道。我觉得很自然,因为在我的单位里,和科幻无关的同事们,年轻一些的也这么称呼我。当然这个称呼很自然,很亲切。我更希望大家把我看成科幻迷中的一员,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作家之类的。我自己定位也一直是科幻迷中的一员,在我的意识深处,一直还是个科幻迷,很少意识到自己是个作家。 (注:本篇访谈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