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调解展现“自贸区效率” 上海在国内率先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多元解决机制

12.08.2014  08:23
  三次面对面沟通,累计十小时调解,就让对峙的两家大企业鸣金撤诉。不久前,设在上海自贸区的国内首家知识产权民间调解机构完成了"第一案",由于调解放大了共识,双方甚至谈到了长期合作的愿景,可谓双赢。专家认为,作为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一部分,民间调解效率之高、耗费公共资源之少,为类似纠纷的处理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自贸区纠纷多为涉外,与法院主导的司法调解、司法局管辖的人民调解,以及其他准官方调解机构相比,符合国际惯例的民间调解更易被外方接纳。正因如此,浦东新区法院针对自贸区商事纠纷诉讼与非诉讼的解决机制,出台了衔接规则。市知识产权局也对这样的民间调解高度关注。

  有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每位知识产权法官日均办案1.5起。在如此频率的司法对抗中,民间调解"第一案"的案情不算特别。据悉,由著名知识产权律师游闽键牵头创办的"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调解中心",不拿政府一分钱、完全非盈利。这"第一案"就是该中心接办的。原告是大型台资企业,他们在国内某大型电商中发现,有一种面膜的名称与他们的人气产品只有一字之差。一场商标维权诉讼在自贸区法庭启动。

  通常,此类诉讼至少要大半年才能尘埃落定。开庭前,法官建议双方试一下民间调解。在降低诉讼成本上,原被告有共同的心理预期,并共同选择了游闽键担纲调解。

  首次调解才开始,双方就争了起来--这种围绕案情和证据的交锋,在庭审中很常见,两家企业的法务也很习惯。但游闽键立即打断了争执:"要谈细枝末节的证据和案情,还是上法庭吧。"

  法务们有些懵,谈什么呢?

  游闽键常向人提起国外一个经典调解案例:调解员似乎是不务正业,陪着被告逛街,精心选了件礼物给原告,就化干戈为玉帛。原来,两家对峙公司的代表本是情侣,导火索是男方忘记了纪念日。可以想象,上了法庭,这等心结怎能化解?

  归根结底,调解的关键是因势利导,在其游戏规则中,的确有一条叫做"不死抠法律和证据"。游闽键说,调解员不是法官,无权断案,如果说诉讼靠的是公权强制止争,那调解则是用技巧引导共识,卸下双方的盔甲,最终谋得双赢。在此案中,游闽键发现,原告的核心诉求是净化市场,扩大份额,赔偿和道歉稍显次要;而被告作为一家大型电商,也希望规范管理,维护商誉。首次调解,双方诉求就形成了交集。

  第二次会面,游闽键现场拟就调解协议,大家对90%的条款没有分歧。到第三次,现场落实赔偿金额,签字立据。根据协议,原告的赔偿要求基本被满足,但不再要求被告道歉,维护了被告的声誉。

  在欧美日韩等国家,绝大多数知识产权纠纷最终靠民间调解平息,而国内才刚刚起步,许多理念需要先行者从零开始普及。界内人士认为,国内第一家纯民间的知识产权调解机构发源于上海自贸区,有它的道理。自贸区势必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境贸易、定牌加工,也存在很多商标、版权、专利的冲突点。一旦发生纠纷,赔偿、道歉,都比不上挽救稍纵即逝的交易机会,因此,原被告至少有一方会特别强调处置效率。

选稿:贡小翔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