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辽宁丹东宽甸开展千村调查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应用情况,7月20日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宽甸队在我校学生处、大连校友会、丹东宽甸县人民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入丹东宽甸县的十个乡村开展实地调研,实施了“五个一”劳动教育,并于抗美援朝博物馆开展了红色主题教育,顺利开展了调查研究。我校基础教育集团主任王晓露、三门中学书记富群等3位老师共同参与本次调研。调研小组出发前,对本次行程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方案。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规划路线,熟悉调查问卷内容,了解当地发展概况,联系接洽宽甸镇、长甸镇的各村支书,约定了调查时间。
宽甸调查,适当拓展
依照计划,调研小组共走访了宽甸镇西门外村、城厢村、欢喜岭村等4个村。小组成员对待问卷谨慎细致,提出问题切中要点,对待村民充满热情。
调查伊始,小组成员针对问卷上所提问题,逐一举例解释,指导村民们填写问卷。随着对问卷熟悉度加深,同学们便以问卷内容为基础,适当拓展,超越问卷进行提问,如关切当地养老保险的落实情况、较高技术农具在村庄的使用覆盖面、疫情对乡村买卖的具体影响等。
随着调研的深入,全体师生一同进入农户家中,耐心聆听村民反馈情况,将问题具体化、实际化,保障情况记录的准确性。师生们还特意拜访村支书家,深入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细节,区分不同种类农作物,认识陌生农具,拓宽学生视野,丰富调研生活。
每晚,带队老师都会协同队长开展小型复盘会。大家积极发言,总结数字技术应用现状,围绕预期乡村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分析数字技术受阻原因,预测信息技术推广趋势。同时,老师根据成员们提出的问题,如语言不通、村民理解问卷能力较弱、少数问题设计不合理等,提供针对性指导,帮助成员逐步解决问题,积累宝贵经验。
2.长甸调查,建立体系
调研小组成员总结宽甸调研经验后,正式开启长甸调研工作,走访了拉古哨村、台沟村、长甸城村、苏甸村、四平村与河口村等6个村。小组成员热情不减,对待村民耐心细致、彬彬有礼。
入户前,成员们仔细分析宽甸县与长甸县发展的异同之处,将长甸调研重点置于数字乡村模块。访问中,同学们充分倾听村民想法,如实记录反馈情况,提出自己相关思考。调查中成员发现诸多问题,如投票计票方式仍较为传统、手机银行覆盖范围有限、对线上功能有着诸多不信任等,并初步拟定后续研究方向。
每日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利用晚餐时间进行短暂复盘、交换信息、互通有无,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方法,找寻更优方案,并利用休息时间将问卷内容录入系统。
开展“五个一”劳动教育
入户调研过程中,调研小组积极落实“五个一”劳动教育,即学一项农具,会一个农活,做一餐农家饭,扫一次农家院,知一种农作物。
调研小组在村书记的带领下,认识了玉米、西瓜、番茄、茄子等农作物,掌握了枝剪子的使用方法,打扫了村民农家院子,听书记讲述农作趣事,同学们乐在其中。一次午饭期间,调研小组进入后厨,向师傅学习了东北传统炖鱼方法,借此机会做了一次农家饭,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经过此次劳动教育,调研小组成员提高了劳动能力,增强了实践意识,树立了财富观,提高了责任感,同学们受益匪浅。
缅怀英雄先烈,参观抗美援朝博物馆与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
不忘历史、缅怀先烈。今年正值抗美援朝七十周年胜利之际,调研小组借丹东地理优势,参观了抗美援朝博物馆和铁路抗美援朝纪念馆。
23日上午,全体师生走入抗美援朝铁路纪念馆,共同缅怀那段为铺设铁路和运送物资而热血奋战的光辉岁月。纪念馆内保留着大量当时留下的珍贵照片与器件。斑驳的车头、生锈的铁轨,众多见证过历史的文物向我们诉说着建设铁路的艰难、战地运输的艰辛、人民英雄的无畏。
26日上午,为更加深入了解抗美援朝战役,感受先辈之伟大,调研小组又前往丹东参观了抗美援朝博物馆。该馆为纪念三年奋战而设,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歌颂着过去的勇敢与坚韧。听着志愿军们的英勇事迹,同学们走遍了博物馆的每个角落,并发誓不忘历史,祈愿和平,传承伟大精神,致敬英雄先烈!
小组成员感想
樊耘廷(22级金融学院):
习主席说:“到基层中去 到实践中去 到人民中去”。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丹东人,我对故乡农村却知之甚少。本次千村调查给了我深入乡土、了解乡土的机会,我们走遍十个乡村,进入农民家中,与乡亲们面对面交谈。一周的调研,既让我认识到老龄化严重,青壮年流失正成为东北农村振兴的顽疾,又让我了解到数字技术在丹东种植业中的逐步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数字技术在乡村的广泛应用还任重道远,但我相信在这片黑土地上,在这秀水青山之间,数字技术定能大显身手,助力乡村振兴繁荣。
胡淏然(22级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今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千村调查活动,也是我许多年来第一次深入到田间地头中去。我见到了真正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吃到了真正的从灶台中烧出来的饭菜,也亲自为农民伯伯除去了小园里多余的杂草。这种与平日里截然不同的生活,使我见识到了生活中更加真实的一面。临出发前,带队老师曾对我们说:“这次的千村调查不仅是一次收集数据的任务,更是丰富你们人生阅历的一次难得的机会。”诚然,我见识到了中国南北的人生百态,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付出与艰辛,同时也感受到了乡里那一份与世无争的质朴的气息。这无疑是对我人生履历的一次充实,也使我体会到了辛勤劳作的不易。但好在随着近些年来智能化农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伯伯也不再需要顶着烈日辛勤耕耘了。希望伴随的科技的日新月异,农民伯伯们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了。也希望祖国繁荣昌盛,早日让广大农民同志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祁小薇(22级金融学院):
乡村实践调研之旅,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开始,我对乡村的印象只停留在传统的农耕景象,然而在实践中,我发现乡村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许多乡村地区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和便捷的交通条件,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农民朋友们告诉我,现在不少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创业,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这让我深感乡村的发展潜力和希望。然而,实践也让我认识到乡村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失和资源匮乏,使得乡村面临着人才短缺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乡村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的重要保障,而乡村的振兴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希望自己能够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为乡村的发展和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才能让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周沫(22级金融学院):
查之有据,有的放矢,千村正是给予了当代大学生一个实地调查的机会。正所谓天下大事必于细,当下学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离实际太过遥远,逃不出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俨然被舒适圈包围,再以一种束之高阁的姿态挥洒“热血”。在这次千村活动中,我们学生切实地感觉到田园乡村的魅力,也在探索人文风情的同时见识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年迈的老伯曾打白工未讨到工钱的辛酸,耳背的阿婆因为幼年家中贫寒放弃读书始终对“文盲”身份耿耿于怀。有太多风景我们未曾领略过,也有太多挣扎的身影未曾见识过,千村一行,在教学的路上,实实在在地给学生上了“育人”的一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过为时一周的入户调研,小组成员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重要性,加深了对农村发展现状的了解,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观察到了数字技术应用带来的转机。青年当自强,同学们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数字赋能问题,积极思考技术推广方案,充分总结调研经验,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再填一把火,为民族振兴再加一份力。
(供稿:孙易难(学) 供图:周沫(学) 编审:田大有 收稿日期:2023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