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调查显示:中等生成最“边缘化”群体
东方网1月8日消息:学困生一般被认为是教学过程中最“落寞”的群体,可黄浦区教育学院最新出炉的一份关于“教育过程公平”的专项调研显示,课堂教学中,中等学生享有的学习机会最少,资质中等、数量最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最为“落寞”、最为“边缘化”的群体,“中等生现象”引发业内关注。
中等生享有的学习机会最少
今天的课堂是否已经关照到了每一个学生?教学怎样才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基于此,黄浦区开展了关于教育过程公平的专项调研。调查显示,资质中等、数量最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却成为最为落寞、最为边缘化的群体,这种隐性的不公平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师生交往与教学评价方面。
一组直观的数据显示,课堂教学中,中等学生享有的学习机会最少。从教师每天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所占的时间看,数据显示每天用于帮助学困生时间1小时以上的教师达到52%,中等生为22%,优等生为26%。黄浦区教育学院陈玉华老师分析认为,这种事实上的不公平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其他方面也有所体现。
而体现过程公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教师对课堂提问环节的处理上,有54%的教师倾向于先叫自愿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35%的教师倾向于先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不出来再叫学习好的学生补充。总之,在提问时,仅有极少部分教师会考虑到应主动关注各类学生。
中等生长期被忽视与冷落
调查还显示,占大比例的中等学生对区域教育公平的满意程度远低于其他学生。成绩好的学生中有51%对区域教育公平现状满意,成绩一般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满意的比例依次为35%和50%,可见中等生对区域教育公平满意率最低,这与这一群体长期被忽视与冷落密切相关。
技术可使教育惠及每个学生
在陈玉华看来,调研也在提醒教育工作者,教育应该力求惠及每一个学生,这是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中等生现象”如何破解?据介绍,黄浦区不少学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些尝试最大限度地使教育惠及每一个学生。如淮海中路小学研发了协同助学机制,面向全体学生,任何一位学生在有需要时都能得到特殊的关注,由教师采取有效的协同干预,让瓶颈问题得到解决。学生的特别需求可以自己申请,也可以由家长或家长代为申请,学校审核后,整合各方力量为助学对象度身定制干预方案,配备助学教师。
“此外,‘云课堂’、‘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等,这些研究和探索都突破了分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目标,选择不同教学内容的做法。”陈玉华表示,教师擅长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技术,并发挥技术的杠杆效应,真正实现不落痕迹地激活每个学生学习的热情。技术的革新,可以使教育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