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干课程“撑大梁”:基础医学院培育创新型医学人才
面对医学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要求,近年来我校基础医学院围绕“培养具有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和领袖气质的创新型医学人才”这一目标,自我加压,与时俱进,以主干课程建设和“四位一体”(全程导师制-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创新论坛-科技创新中心)实践育人模式为抓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素质和胜任力的全面可持续提升。6月23日,基础医学院对已经正式实施两年、凸显特色效应的主干课程建设,进行了一次“自考”。市教委高教处,我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上海医学院以及基础医学院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了当天在枫林校区举行的“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建设成果展示暨本科教学评估会”。
评估会上,基础医学院院长汤其群教授、副院长钱睿哲教授,医学遗传学系刘雯老师、生物化学系王丽影老师、病理学系张志刚老师,分别介绍了基础医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进展、主干课程建设总体情况、主干课程建设特色成果等。“基础医学院注重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以主干课程建设带动本科教学改革,其前瞻性理念、创新性实践、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标杆和引领作用。”这是有关专家在现场听取介绍后所做出的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主干课程建设
据了解,基础医学院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大面广,学院每年承担课程超过310门次,所授学生近1800人。学院目前承担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药学、临床药学、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开设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系统解剖学等10多门医学基础理论课程。
2014年5月,基础医学院颁布了《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正式揭开了主干课程建设的序幕。据汤其群教授介绍,主干课程建设的宗旨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效为本,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鼓励各主干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改革,并定期开展诊断性评估,争取培育出一批与国际一流院校优秀课程相媲美的品牌课程,将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建设成为具有“最新的教材,最好的师资,最有效的方法,最合理的评价”特质的课程体系。
通过教材编写带动主干课程建设
主干课程建设第一阶段的重点是以教材编写带动课程建设。鉴于国内教材常见的内容过于繁杂、部分知识陈旧的情况,基础医学院决定编写“博学尚医——基础医学本科核心课程系列教材”,提出该系列教材的三大宗旨是:内容与时俱进、语言精简凝炼、紧密结合临床。为此,学院集中骨干教师力量,对医学生在基础阶段必须具备的知识点、知识面进行重新审视和梳理,在各学科之间统一协调,将内容的重复减少到最低限度,每本教材均参考、借鉴大量最新国内外教材和文献。本系列教材严格控制字数,每本教材的体量均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相应教材减少三分之一,这就要求编者语言精简凝炼,多采用能生动有效传递信息的图片。为满足需要,多本教材绘制了大量原创图,如《系统解剖学》专门绘制了400余幅精美的解剖图。
为了更好地与临床结合,《系统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和《法医学》等邀请了数10位我校附属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的相关临床专家进行审阅。学院还组建了由5位资深教授组成的主干课程教材建设顾问委员会,负责整套教材的规划和质量保障。历经一年多的努力,15本教材全部印刷出版,并作为主要教材在教学中使用,学生们反映教材质量高、有特色。同时,通过这15本教材的编写,也提升了基础医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理论教学水平。
教学方法改革引领主干课程建设
目前,各主干课程均逐步产生了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教学成果及亮点。例如医学遗传学课程团队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大力发展慕课、虚拟实验、基于移动终端的随堂测试系统;生物化学课程团队以师资雄厚著称,在教学团队和教材建设、综合性实验实施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走在前列;病理学教学团队在继承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电子化中英文对照的教学资源,把网络学习资源与病理学标本博物馆的实体资源相结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剖学课程团队应用高清数字直播技术巩固教学效果,并充分利用人体博物馆资源进行实践教学;生理学课程团队坚持以口试形式给予学生当面学习成效反馈,并积极投入混合式教学改革;药理学课程团队调整教学内容以紧密结合临床实践;医学免疫学课程团队着力建设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团队着力建设中、英文精品课程网站;寄生虫学课程团队开展了翻转课堂实验教学。
转变课程考核模式促进学习成效
为进一步保障主干课程质量,基础医学院于2015年下半年颁布了《关于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意见》,在课程评估中科学测评学生学习成效,重视教学反馈,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考核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内容的识记,而且还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和综合判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学院的大力推动,各系室纷纷拟定了各自的形成性评价方案。例如生理学和病理学的口试、生物化学的网络测试、医学遗传学的随堂测试等均体现了形成性评价的精髓。小组学习成果展示、课题设计、小论文小综述等其它形式也被更多的课程所采纳,根本性地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经过一个学期的全面实践,形成性评价的方式获得了学生们的广泛肯定。
为促进主干课程考核更加科学、公正、合理,基础医学院还积极倡导各系室建立题库,借助信息技术组卷、考核和分析试卷。
构建立体综合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实践教学是医学专业教育中十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础医学院实验教学改革一方面通过革新课程体系等方法增强其本身的自主性、实践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尝试打破传统教学范式和学科界限,加强实验教学与科研活动、人文教育以及临床需求的融通。
经过多年全面建设,我校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目前已经建成了包括形态、功能、细胞与分子生物和病原生物学科四大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实践教学围绕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开放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构建“多层次覆盖、多学科融合、多阶段贯通”的立体综合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创建“全程导师制-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创新论坛-科技创新中心”四位一体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理论和实践、基础和临床以及第一和第二课堂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性、可持续性发展。
汤其群教授表示,基础医学院将以基础医学学科获批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项目为契机,继续深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相互融合,继续推进主干课程建设和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而不懈努力、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