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蒙田随笔》感悟人生哲理
杨绍良 文
在第九届学习节期间,我读了由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马振骋先生翻译的法国文学的精髓——《蒙田随笔》一书。
《随笔》主要讲述了法国哲人蒙田(1533--1592)他在血腥的宗教斗争中度过的大半生,他不从道德、不从宗教,而从人性出发讨论如何做人,素有法国“孔子”之称。他留下的《蒙田随笔》中,我们读到了如父子情、儿童教育、不奢侈、论幸福、说寿命……虽然书中讲的是发生400多年前法国的故事,但其中的不少哲理穿透时代,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转型期间仍能发人深思,仿佛时时处处感受到蒙田哲思似的,深受教育与启发。退休前,我曾在教育工作的岗位上干过40余年,所以对《随笔》中读到的有关教学问题大感兴趣读来深受教育。
《随笔》在“在论学究式教育”一章中说:“我最恨迂腐的学问,我想说的是植物吸水太多会烂死,灯灌油太多会灭掉,同样,书读得太多也会抑制思维活动。思想中塞了一大堆五花八门的东西,就没办法清理,这负担子压得它枯萎消沉。自己的思想反而被挤掉了。”这段通俗易懂的论述,与我国2500多年前的孔夫子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一个道理。
又如在《随笔》“论儿童教育”中说:“教师让学生在前面小跑,判断他的速度,然后决定自己该怎样调节来适应学生的力量,这是个好方法。如果缺了师生的这种配合什么都做不好。善于选择这种配合,稳中求进,据我知道这是最难的工作之一,名师高瞻远瞩,其高明处就是俯就少年的步伐,指导他前进。我们这里的做法,不论学生的资质与表现如何不同,都是用统一的教材与规则来教育,于是在一大群儿童中只能培养出两三个学有所成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得多好呀!这段论述与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弊端何其相似。我国著名的航天事业奠基人,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谈话中表示自己的忧虑:“中国远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是啊,蒙田、钱学森等先哲、贤人的目光,早已超越了航天,超越了自然科学,超越了社会发展的今天。
蒙田说:“我不是哲学家”,他的这句话与他的另一句话:“我知道什么?”当然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价值来理解,有人早就恰当地称蒙田的哲学散文为“大众哲学。”他的文章中对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学、历史教训等无所不读,可他从不说自己多么懂。而强调自己多么不懂,在这“不懂”里面包含了许多的真知灼见。
在这个电子产品大行其道的时代,手捧一本纸质的《蒙田随笔》的书,依然是理性的大脑所必须的每日精神体操;读书无法预测世界,但可以让你看懂这个纷繁的世界。读《蒙田随笔》的真正价值在于:“即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从书本里获得新的、原创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但书本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的或是那样的。从而理解蒙田,欣赏蒙田开拓的新的天地,让你看懂这个世界。让蒙田的生命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得以再生与延续,蒙田不会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