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研讨会举行[图]

18.07.2017  10:53

7月1日至2日,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年语音学与大脑神经机制研讨会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料库与跨文化战略研究院联合跨语言处理与语言认知基地言语-语言-听力中心承办,旨在系统讲授实验语音学和认知神经语音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当今语音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现状及发展趋势,给广大语音学语言学研究者,特别是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学习语音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学术平台。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胡开宝介绍了交大外院的发展和前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李爱军对于交大外语学院的飞速发展给予高度赞扬。

本届研讨会邀请丁红卫、杨小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交流科学与障碍学系副教授、基地访问教授刘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言语语言听力科学系副教授、交大访问教授张扬四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采用讲座、上机操作等形式,系统介绍实验语音学、言语感知的实验设计与数据统计、语音学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的实验步骤及问题分析。各位专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围绕实验语音学、言语听觉与感知、语音学的大脑神经机制研究等方向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国际语音学最前沿的研究动态。研讨会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李爱军、北京语言大学汉语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劲松、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姜孟、扬州大学特聘教授周卫京和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卜友红担任讲座的主持人。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德国、法国、香港等大学的研究生、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湖南大学、山东大学等众多机构的近70名学员。

本次研讨会共两天。实验语音学与言语听力、及语音学的大脑神经机制都安排有半天时间为系统性的介绍,半天时间为专题性的研读,参会者在学习基本理论的同时了解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动态以及实验方法。丁红卫在报告中介绍了实验语音学及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意义,介绍了言语可视化手段——波形图、声谱图、语谱图等在语音分析中的应用,讲述了元音、辅音在发音语音学和声学语音学的特征,介绍了视听知觉交互的麦格克效应(McGurck effect)及其在二语感知研究中的启发,还分享了针对这两种言语特征近年来完成的跨语言研究和二语(或外语)学习研究。她的报告包括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听觉语音学等实验语音学的各方面,并辅以应用领域(如二语习得方向)的研究,让人收获颇丰。

刘畅从声学角度出发,首先全面深刻地介绍了语音科学的研究范畴、语音发音的声学模型、语音感知和语音感知的实验方法,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不同噪音--语音型噪音、语谱型噪音和语谱调制型噪音--背景下中国大学生的英语语音感知,将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拓展至更加真实的环境中。他的报告内容全面深刻,短时间内高效率为参会者详细介绍了声学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研究,弥补了参会者在语音的声学知识方面的不足,并且为参会者的语音感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拓宽了未来的研究道路。

杨小虎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带领参会者分别探讨了二语语音习得的感知过程和产出过程方面的发展。他讲解了二语语音习得感知和产出习得困难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实验作为实例分析这些因素对二语感知和产出造成的影响。为二语语音习得的研究梳理了思路。

张扬在报告中讲解了言语感知和听觉神经科学相关的基础知识,系统介绍了EEG、MEG两种言语知觉脑神经机制研究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并结合自身二十余年研究经验重点分享了噪声背景下的言语感知研究、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听觉神经可塑性研究、双语者的神经语言学相关研究、大脑中的言语和嗓音处理研究、大脑发育和语言发展研究等。他的报告系统而全面,跨越语音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病理语言学等多个领域,无论从高度和深度,都令参会者获益匪浅。

晚上研讨会活动分成两组,一组学员带着自己的研究问题在会议室与演讲嘉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另一组学员在张圆圆和张辉指导下认真地学习上机操作。

张圆圆和张辉为参会者演示PRAAT软件的使用和操作,带领大家安装SPPAS软件,并手把手教授如何用SPASS软件实现语音的自动标注,得到了参会者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

会务组在两天的研讨会中为参会者提供了非常贴心的服务。为了使参会者能最佳利用时间,他们不但为参会者提供茶歇,还为参会者提供餐饮。会务组为大家提供了精美的点心及诱人的水果作为茶歇;还把可口的饭菜、酸奶、香蕉、矿泉水和纸巾一一摆好,方便大家舒适用餐。参会者纷纷表示会务组的服务无微不至,体贴周到。

两天时间里,学员带着对语音学的热情,认真听课。他们还就自己的研究兴趣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学员们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讲座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质量非常高;他们对语音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都有了较好的了解,受益匪浅,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