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举办“变化世界中的语言政策:全球规则,本地角色”国际会议
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是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活动的开展由来已久,涉及领域广阔,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与国家治理。全球现有的200多个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都有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活动,并推动各类语言教育活动的开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和各类国际交往的频繁增加,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领域和国际社会多重博弈的手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语言政策研究与语言教育实践助力。
2021年10月16日,“变化世界中的语言政策:全球规则,本地角色”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国家语委首家科研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智库单位、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承办。来自海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400多名专家学者报名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晔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李岩松代表主办方发表致辞。
本次会议在线上召开,邀请9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旨发言人,共同探讨“变化世界中的语言政策”这一主题。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的奥菲利亚·加西亚(Ofelia García)教授讨论了“超语实践”(Translanguaging)在语言教育中的重要性,认为其可以调动不同的知识系统,扩充学生的多模态语库,从而促进双语或者多语教育;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李嵬(Wei LI)教授指出了语言政策中的去殖民化趋势,并结合中国的案例做了具体分析;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张军(Lawrence Jun ZHANG)教授在批判教学法(critical pedagogy)的视角下,分析了教师教育中的显性和隐性语言政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丽塔·埃莱娜·希尔弗(Rita Elaine Silver)副教授介绍了语言教育政策的研究方法,并提出“开放科学倡议”(Open Science Initiatives),希望未来的研究能更具开放性和透明度;英国牛津大学的希思·罗斯(Heath Rose)副教授构建了“英语媒介教学”(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和“语言支持”(language support)的分析框架,并指出高校的语言政策中还缺少语言支持相关的课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德明教授基于中国基础教育外语学科6个语种的共同核心素养框架,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例,讲解了中国是如何进行外语(英语)课程设计的;英国华威大学的安东尼·里迪克特(Anthony Liddicoat)教授认为在没有政策文本的情况下,可以从规章制度、语言实践、线上和线下语言景观等材料入手,进行中观层面的语言政策研究;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史蒂芬·梅(Stephen May)教授融合了全球化和本地化两个视角,提出了语言政策研究的四个新核心议题:语言平等、语言变体、语言与移动性、多语公共身份认同;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赵蓉晖教授从语言政策的视角切入,指出了中国外语教育的六大发展趋势。
会议闭幕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余华副研究员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合影留念。
此次会议聚焦变化世界中的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研究,从全球和本地两个视角切入,引介国际前沿研究,不仅关注当前的研究热点,也借此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增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学科的发展。本次大会也是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基地建设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初审 / 编校 / SISU 责任编辑 / 徐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