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语文教材古诗文增2倍 "暴增""暴减"都不合理

05.02.2015  09:54

  2月5日消息:近些年,语文教材改革呼声强烈,各种声音不断。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现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日前表态:“现在的语文课,至少有一半是不该学的内容。”并透露9月份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比例将比原教材增加两倍。

  上海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暴增”“暴减”不是一个合理的编写态度,只有兼收并蓄,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不解大换血动作频繁

  古诗文的来来去去,已然是语文教材每一次变化的重头戏。去年秋季,浙江一所高中的语文书中选入了八股文,上海教科书减少了古诗文分量……每一次增删,几乎都引来争议。今年9月份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会再次迎来调整。王旭明在一次演讲中透露,目前全国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共13个版本,包括使用较广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与人教版语文教材,都表示将增加国学经典等传统文化内容。以语文出版社的教材为例,新教材当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目(即古代诗文),将占全部课文的三分之一,古文和古代白话小说课文,比原教材增加两倍。

  叶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解这几年为什么纷纷要改:“我个人觉得,改也要慎重,要有一个基本的延续性,保持有序的更新和更新节奏,而不应该动辄大换血,让我们的教师与我们的学生无所适从。语文教材主管部门与编写组,要有一个核心的认识,语文教材到底是什么,不能一会儿改这个,一会儿改那个,暴增暴减都不是一个合理的编写态度。

   打破对语文的固有认识

  比语文教材问题更大的,是语文教学。王旭明曾经多次公开批判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假语文”,填鸭式的教学太多,贴标签式的生硬拔高,脱离了语言文字的本体教学。以关于母亲与母爱的文章为例,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这3个版本,母亲的形象都多少有些扭曲———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如同圣女,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的真实的生活中的母亲。叶开认为,现有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文,更多的是呈现道德、伦理和批判,“其实,更为丰富有趣的内容是非常多的。这造成了今日中国语文教育的沉默无趣,破坏了中国新一代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认为,以目前教材的思想模式,编写模式,管理模式,语文教材改进余地不大,所谓修改都是换汤不换药,“我觉得已经无计可施了,也翻不出什么花样,相关的语文教学问题,近20年来有识之士奔走呼告,都在原有系统里打转,收效甚微。我觉得必须打破现有的语文教材思考模式,才能有效改变和真正提升中国学生和中国公民的语言文字水平。

   兼收并蓄拓宽学生视野

  叶开表示,语文教育界一直有两个流传深远的谬误:A、语文不是文学;B、语文是一门科学。“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语文不是一门科学》批驳了问题B,看来要再写一篇文章批驳问题A了。世界上本来就没有语文,谬误流传得多了就成了科学。50年代之前,没有语文;中国之外,没有语文。把语文当成是一门工具的,也只有中国语文教育界。

  因此,叶开一直呼吁离开语文教材,进入到古今中外浩瀚的知识宝藏中去,“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需要打破狭隘的国学观念,打破‘独尊儒术’的僵化局面。中国文化是有多种源头的,要考虑多样性、丰富性,还要面向世界,兼收并蓄。

  叶开编写了《对抗语文》与《这才是最好的语文书》系列,他表示:“我在编写时,也是希望读者去阅读经得起考验的、优秀的作品,而不是类似图解、概念化的东西。我选入的并不都是文学作品,还有大量科普类的。比如一位著名教授撰写的天体物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复旦大学教授严锋写一个HIFI发烧友的文章,朱大可教授谈中国上古神话大禹和嫦娥失踪之谜等等,充满着奇趣,可以拓宽我们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那种教材,记叙文、散文,单一地进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