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诗歌节 市民写诗等活动见证全民诗歌热潮

19.08.2016  01:03

  昨天,普利策诗歌奖、艾略特奖得主莎朗·奥兹,艾略特奖、前进奖得主肖恩·奥布莱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特伦斯·海斯等众多国内外知名诗人,在上海交通大学的2016上海书展活动之一———“世界诗歌论坛”上齐齐亮相,为正在火热举办的首届上海国际诗歌节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些诗坛大咖们将在多场活动中与读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读者们的参与热情,烘托出当下诗歌在大众中的热度。曾经被评价为“边缘”“小众”的诗歌,如今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不少专家看来,正是互联网所带来的阅读和创作形式的双重蜕变,为诗歌插上了这一双“翅膀”。

  互联网引发阅读方式的巨大改变,让诗距离你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

  仅仅这个8月,上海西西弗书店就有4场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包括两场20世纪外国诗集的朗诵会,一位民谣女诗人的创作交流,还有“农民诗人”余秀华的新书分享。当代诗歌能以如此多元的面貌,频繁地出入大众读者的生活,这是几年前完全无法想象的景象。在这短短两三年的人气“逆袭”中,互联网的推动功不可没。

  “互联网带来的是一种阅读方式的改变。”诗人西川认为,技术的改变必然会对文化产生影响。他举例说,国外曾有人预言长篇小说即将衰落,但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有声读物的风行,也让《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长篇巨著重新迎来了广大的受众。“诗歌也是一样。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手机阅读时代的到来,让人们接触某一类诗歌变得更方便了。”据悉,国家级诗歌刊物《诗刊》的微信公众号创办3年来积累了30万订阅用户,是目前《诗刊》纸刊订阅量的7倍之多———单单一组数据对比,足以说明诗歌阅读方式的巨大改变。

  “其实诗歌距离你很近,只有一个枕头的距离。”某诗歌微信公众号的宣传口号,道出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诗歌深入人心的重要理由。目前专门的诗歌微信公众号有数百个,“为你读诗”“读首诗再睡觉”“十点读诗”等知名公号每晚准时推送一首诗,它们所共同倡导的,是让“睡前读诗”变成手机一族的日常生活习惯。这些微信号往往采用名人读诗的方式,并配上相应美图,甚至专门制作相关视频,通过多媒体的综合呈现,让诗歌得以跳出纸面,呈现出更为多彩和便捷的面貌。如今,一篇诗歌推送文章的阅读量破10万早已不是稀罕事,甚至连房产、证券类公号都纷纷用诗歌来引流。

  不过,西川提醒说,不能将微信上流行的诗歌看作是当代诗歌的全貌。“诗歌有许多分类。有的浅白,有的晦涩,有的适合朗读,有的只适合在纸面上咀嚼。能够在大众间传播的,一定是一部分的诗歌,依然有一些诗歌,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的。

  从全民读诗到全民写诗,诗歌创作进入新生态

  事实上,我们正在经历的不单是一个“全民读诗”的时代,更是个“全民写诗”的时代。互联网不仅改变了诗歌阅读,更带动了诗歌创作的井喷。据腾讯公布的数据,用户每天在微信上创作的诗歌数量都远远超过《全唐诗》,写诗正成为新的流行风尚。

  去年最知名的诗歌事件,莫过于“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上的爆红,以及随后一批“草根诗人”的崛起。“草根诗人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旺盛,已是不争的事实。”《诗刊》副主编、诗人李少君指出,这些诗人大多出身于偏僻地域,但是互联网消除了知识信息的不对称,让他们能获得与同龄人平等的诗歌教育。而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更让他们跳过了传统的刊物发表环节,人人都可以自由、自发、自然地表达,可以让世界各地的读者看到并作出评价。“技术进步拉低了发表、阅读、流传的门槛,也改变了整个诗歌的创作机制、传播机制、评价机制。诗歌可以说是进入了一种新生态。”李少君说。

  不过,微信自身的媒介特性所带来的传播局限,会否影响未来诗歌创作的走向,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短小、美好的诗歌往往能赢得更高的转发率;另一方面,给一首诗取一个更具娱乐性、争议性,甚至语涉低俗的标题,使之更容易成为“网红爆款”。有诗人提出担心,这些当下网上流行的诗歌类型,已经让许多年轻诗人的创作有所倾斜,久而久之,这种“趋众性”将可能造成诗歌创作整体的窄化。

  对此,西川并不担心:“诗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写诗不是一个人的闭门造车,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他必然要在整个诗歌脉络的上下文中写作。”微信“爆款”根本无法动摇一个成熟诗人的创作。而李少君则认为,微信只是诗歌大众化的一个起点,起到普及的基础作用,“量多才能质好。读者的阅读水平,和新加入的诗人创作水平,都会在不断的接触和积累中慢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