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诗歌界研讨古体诗创作传承 古体诗不能只有应景文章

17.12.2014  09:23

  由上海诗词学会主办的“激活传统映现时代——上海诗词创作座谈会”日前在作协大厅举行,数十位诗词作者和评论家就当代古体诗的创作展开讨论。古典诗词的言志、缘情和教化作用,在当代古体诗词创作中如何有效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当代古体诗词创作如何表达古人未有的思想情感和人生状态、社会情态;如何提高当代诗词精神的社会影响力等话题被热议。

  “不痛不痒的诗词不会有太大影响。”与会诗人几乎都这样感慨。在当代传播环境中,古体诗不能只有应景文章,赞咏与讽刺应成为诗歌的“乐器”与“武器”——琴与刀,诗人应该从书斋的小我中走出来。评论家杨斌华指出,当下诗歌创作要重新找回对社会责任担当的讨论,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诗歌界的集体性焦虑,这种积极的现实关切与文学共识,是对当下文学境遇的一种贴切体认,也是—种由诗界内部产生的稍嫌迟缓的良性反响。

  诗人陈鹏举提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诗的文化,中国文化史就是诗的历史,“对当代人来说,能写诗是一种幸福,能欣赏诗也是一种幸福。”在评论家胡晓军看来,当代古体诗词必须将言志、缘情与格律更有机、更紧密地融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整体继承与创新。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