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并未远离
“大风吹着我和山岗/我面前有一万座村庄/我身后有一万座村庄/千灯万盏/我只有一轮月亮”,在一首名叫《流浪》的短诗里,上海交通大学柒叁(笔名)的侠士豪情、游子逸气与温情展现无遗。在喧嚣的生活里,一首浸染着青春的诗歌,是否会给人丝丝的触动和浸润?
近日,由上海交大学子策划组织,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指导,以上海交大团委和研究生会微博为平台的2014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落下帷幕。全球828所高校的青年学子咏诗、赛诗,玩转了一场诗歌嘉年华。
现在还有人写诗吗?万一没人投稿怎么办?
在很多人看来,诗歌在上世纪80年代繁荣了一阵之后,逐渐成为边缘化的艺术。
这次短诗大赛,最初只是几位有诗歌情结的研究生的小策划,由上海交大研究生会微博团队发起组织,“筹备的时候很忐忑,不断有人问,现在还有人写诗吗?万一没人投稿怎么办?”一位筹备者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担心。
出人意料的是,活动在微博上一亮相,就得到了广泛响应。上线第一天,组织者就收到了160多份投稿。短诗大赛的征集持续2个月,全球共有828所高校的学生投来6528篇参赛作品。
与其说短诗大赛在全球大学生中掀起了一股诗歌热潮,不如说,一个小契机,引燃了年轻人心中的诗情诗意。
“谁没有背诵过《雨巷》《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谁不知道戴望舒、舒婷、海子?其实,几乎每个中国大学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诗歌体验。”总策划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马仁义说。他介绍,举办这次大赛就是为了鼓励高校大学生用原创诗歌来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大赛初评由140名来自国内79所高校的研究生担任,他们评选出来的118篇晋级作品,交给17位媒体文化记者、编辑共同打分,复评出72篇作品,再由10位专业评委执行终评。由于佳作太多,原定的32个获奖名额最终被扩大到52个。
拿下特等奖的《过故人庄》被称为现代版“乡愁”,得到了网友和专业评委的一致好评。美国南加州大学康苏埃拉的《你无法两次在镜中》与天水师范学院文刀的《以倒叙的方式还他一条生命》获得一等奖。值得关注的是,获奖作品中,约1/3出自非文学类专业学生之手。
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诗歌重焕光彩
辐射面如此广,参与人数如此多,在马仁义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以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为载体。
短诗大赛成立了一个预选团队,从每天收到的上百首作品中挑选出18篇,并在微博上发布,这吸引了众多诗歌爱好者的围观、点评和交流。在60天征集期,有上千首原创短诗集中“晒”到网上,成了直播的赛诗会。截至评奖发布前的10月9日,微博的阅读量超过6000万,这意味着在短短的5个月中,大约有将近3000万独立微博用户阅读了短诗和大赛相关的微博。
很多参与短诗大赛的学生都表达了对大赛的感谢。“有些莫名的感动。谢谢上海交大举办的这次活动,能让这么多处在边缘的孤单灵魂相聚在一起。”以短诗《不急》获得二等奖的香港浸会大学学生夏南说。《因为爱情》的作者、广东警官学院学生郑斯超则说,诗歌的发展需要土壤,“如果我们是一个个南瓜,这次短诗大赛就是默默支持的土地。我们像一群大象,发出的低音经过了这个活动促成了频率的调换,让大家听到了心中的声音……”
有不少学生原本纯粹前来“围观”,也在读诗互动中有了创作冲动。许多大学生跟帖留言说,“看着看着,自己也写了一首”。预选、初评、复评至终评的评选过程也成了专业评委与诗歌爱好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诗歌与新媒体“捆绑”在一起,竟然有了“重焕光彩”的力量。终选评委、诗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臧棣说:“诗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为这次的短诗大赛增添了很多新意。这种结合,也为我们体会当代诗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参照。最大的新意,应该是一种开放性。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参与诗歌大赛,比其他的方式,更能显示出一种诗的民主。”
一个人的黄金时代,也许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
“当代大学生对于诗歌的热情、领悟和追求,深深地打动了我。”自始至终关注这一活动的上海交大党委副书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主任朱健说,他从青年学子的短诗佳作中,读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沿袭,读到了情感和思维的力量。
“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是短诗大赛的宣传语。作家、《新周刊》副主编蒋方舟这样寄语大学生:“什么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就是心里还有诗歌的时代。年轻人都是天生的诗人,留下最好的一首诗,就和留下最美的一张照片一样,值得长久回味。”
但今天的校园里,究竟还有多少诗歌写作与流传的土壤?大学生诗人之所以对大赛一谢再谢,正是因为“忘了从什么时候起,写诗成了一件偷偷摸摸的事,因为旁人会觉得另类,觉得诗歌是那些无病呻吟的人的呼吸”。
这次大赛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让专家忧心。大赛征稿之初,“一大波古诗词涌来”,但绝大多数不遵守句式和平仄,还有不少陈词滥调。在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中文系教授胡晓明看来,实际上大学生对古诗词的关注度并不高,训练、学养、品位等都很欠缺。
“有些诗歌相当出色,但也存在因袭套路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责任主要不在学生,因为我们的诗歌教育,普遍存在着僵化和落伍的问题,并没有鼓励年轻人激活对语言的敏感和想象。”在臧棣看来,诗歌触及的生命秘密和生存洞察,是别的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但针对大中学生的诗歌选本,往往把诗歌低幼化,让年轻人只能在一个很狭隘的类型范围里辨认什么是诗歌。“我们的诗歌教育还远没有展开。”
诗是魂之体操,梦之底片。在专家们看来,浮躁的世界和快餐化的生活中,现代人更应让心灵与诗歌对话,放慢生活脚步,让心灵在诗意的自由中栖息。
来源:《人民日报》 2014.10.13 第15版
原文: 诗歌并未远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