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媒体聚焦我校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

21.05.2019  19:04

    5月18日,我校举行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颁奖典礼,对入选项目进行表彰展示,《中国化工报》、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科学网、新民网、周到上海等媒体分别对此作了报道。

 

中国化工报》:华东理工 2018 十大学术进展揭晓

图为颁奖现场

    中化新网讯 5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揭晓。

    这些成果中,既有涵盖化学、材料、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产业和农业应用的技术创新。其中,该校药学院杨弋教授领衔的细胞代谢监测与成像技术,聚焦生物医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发展了系列高性能的荧光蛋白探针,为长久以来依赖细胞裂解的传统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为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该校生物工程学院许建和教授领衔完成的生物催化剂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关键技术,开发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艺比传统化学合成技术合成步骤减少一半,产品收率成倍提高,环境负荷大幅降低,并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助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该校化工学院赵玲教授领衔开展的典型精细化学品酯化生产过程效能提升技术研究,旨在解决增塑剂与聚酯多元醇这两类典型的大宗精细化学品工业化生产中缺乏高效的调控手段,过程单耗能耗高、产品品质差等瓶颈问题。该成果进行了不同尺度下的反应与热/质传递行为研究,解决其反应与传热传质高效匹配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歇脂化过程效能提升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工业应用后,近三年累计新增产能25万吨,新增产值超过50亿元、利税12.2亿元,推动了中国塑料助剂、树脂等精细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原文来源: 中国化工报   |   发表时间:2019-05-21   |   作者:陈菲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ccin.com.cn/detail/76e14238697a88022d23c7f8c692b867

 

【央广网】华东理工大学 2018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出炉

    央广网上海 5 19 日消息(记者 唐奇云 通讯员 张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华东理工大学首次组织开展的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昨天(18日)正式揭晓。最终遴选出的10项研究成果既有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产业和农业应用的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5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出炉(央广网发 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以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杨弋领衔的“细胞代谢监测与成像技术”聚焦生物医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为例,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NADH和NADPH,发展了系列高性能的荧光蛋白探针,并建立了原位、实时、动态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长久以来依赖细胞裂解的传统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不仅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也为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全球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科院等300多个国内外一流机构实验室跟踪应用。

    生物工程学院教授许建和领衔的“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开发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艺,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合成步骤减少一半,产品收率成倍提高,环境负荷大幅降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助推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日前,该项目获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农药是确保粮食丰收、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防疫的战略性生产资料。药学院教授李忠团队在钱旭红院士的领导下,瞄准农药突出的抗性问题和生态风险两大难题,聚焦全球最大杀虫剂类别新烟碱杀虫剂,提出并实施顺式研究策略,深耕绿色生态农药创新,创制了环氧虫啶、哌虫啶两个绿色杀虫剂品种,并开展植保推广应用。相关工作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农药学顶级期刊JAFC论文18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授权国外专利20多项。环氧虫啶是迄今我国创制农药中唯一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认可的杀虫剂;哌虫啶对蜜蜂低毒,生态安全性得到认可。2018年,环氧虫啶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哌虫啶混配剂型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已在全国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丰产增收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颁奖典礼还特意设置了“学术进展大咖谈”环节,张金龙、龚尚庆、许建和、赵玲、王海丰、刘润辉、魏东芝等7位获奖项目负责人依次上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向在座师生讲述了项目团队的工作进展,对科学前沿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与解读,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与赞叹。

    原文来源: 央广网   |   发表时间:2019-05-19   |   作者:唐奇云 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cnr.cn/shanghai/tt/20190519/t20190519_524618168.shtml

 

【中国新闻网】华东理工大学评出 2018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中新网上海新闻 5 19 日电 ( 张婷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及时宣传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学术水平与实力,激发师生追求创新的学术热情,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华东理工大学首次组织开展了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工作。

    18日,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前期由学院(学科领域)学术分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同行专家推荐的22项候选项目,经校内外专家网络评审、师生与公众网络及微信投票、学术委员会会议评审,最终遴选出10项研究成果入选“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这些成果中,既有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产业和农业应用的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药学院杨弋教授领衔的“细胞代谢监测与成像技术”聚焦生物医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NADH和NADPH,发展了系列高性能的荧光蛋白探针,并建立了原位、实时、动态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长久以来依赖细胞裂解的传统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不仅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也为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全球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科院等300多个国内外一流机构实验室跟踪应用。

    生物工程学院许建和教授领衔的“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开发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艺,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合成步骤减少一半,产品收率成倍提高,环境负荷大幅降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助推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日前,该项目获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农药是确保粮食丰收、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防疫的战略性生产资料。药学院李忠教授团队在钱旭红院士的领导下,瞄准农药突出的抗性问题和生态风险两大难题,聚焦全球最大杀虫剂类别新烟碱杀虫剂,提出并实施顺式研究策略,深耕绿色生态农药创新,创制了环氧虫啶、哌虫啶两个绿色杀虫剂品种,并开展植保推广应用。相关工作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农药学顶级期刊JAFC论文18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授权国外专利20多项。环氧虫啶是迄今我国创制农药中唯一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认可的杀虫剂;哌虫啶对蜜蜂低毒,生态安全性得到认可。2018年,环氧虫啶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哌虫啶混配剂型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已在全国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丰产增收效果。

    增塑剂与聚酯多元醇是两类典型的大宗精细化学品,产品牌号多,国能产能达到数百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工业化生产缺乏高效的调控手段,过程单耗能耗高、产品品质差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此,化工学院赵玲教授领衔开展了“典型精细化学品酯化生产过程效能提升技术”的研究,进行不同尺度下的反应与热/质传递行为研究,解决其反应与传热传质高效匹配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歇脂化过程效能提升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工业应用后,近三年累计新增产能25万吨,新增产值超过50亿、利税12.2亿元,推动了中国塑料助剂、树脂等精细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获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理学院龚尚庆教授团队开展的常温下无磁光学非互易效应的实现及应用研究,第一次原创性地提出了利用原子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效应与量子相干效应的结合实现无磁光学非互易的方案,并在实验上验证了实现光学隔离器的可行性。对研究常温可用、简单、性能优良、可用于单光子水平的非互易量子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Photonics上,论文入选了“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

    华东理工大学18日举行了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项目颁奖典礼,对入选的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曲景平出席典礼并讲话,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田禾,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江雯,以及各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主任、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等应邀出席颁奖典礼。

    颁奖典礼还特意设置了“学术进展大咖谈”环节,张金龙、龚尚庆、许建和、赵玲、王海丰、刘润辉、魏东芝等7位获奖项目负责人依次上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向在座师生讲述了项目团队的工作进展,对科学前沿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与解读,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与赞叹。

    原文来源: 中新网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5-19   |   作者:张婷

    原文链接: http://www.sh.chinanews.com/kjjy/2019-05-19/56823.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感受学术力量 激发创新活力

【科学网】华东理工大学评出 2018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5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举行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项目颁奖典礼,对入选的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华东理工大学校长曲景平出席并讲话,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田禾,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夏江雯,以及各学院学术分委员会主任、相关职能部处负责人等出席颁奖典礼。

    前期由学院(学科领域)学术分委员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同行专家推荐的22项候选项目,经校内外专家网络评审、师生与公众网络及微信投票、学术委员会会议评审,最终遴选出10项研究成果入选“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这些成果中,既有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产业和农业应用的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药学院杨弋教授领衔的“细胞代谢监测与成像技术”聚焦生物医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NADH和NADPH,发展了系列高性能的荧光蛋白探针,并建立了原位、实时、动态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长久以来依赖细胞裂解的传统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不仅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也为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全球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科院等300多个国内外一流机构实验室跟踪应用。

    生物工程学院许建和教授领衔的“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开发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艺,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合成步骤减少一半,产品收率成倍提高,环境负荷大幅降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助推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日前,该项目获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农药是确保粮食丰收、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防疫的战略性生产资料。药学院李忠教授团队在钱旭红院士的领导下,瞄准农药突出的抗性问题和生态风险两大难题,聚焦全球最大杀虫剂类别新烟碱杀虫剂,提出并实施顺式研究策略,深耕绿色生态农药创新,创制了环氧虫啶、哌虫啶两个绿色杀虫剂品种,并开展植保推广应用。相关工作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农药学顶级期刊JAFC论文18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授权国外专利20多项。环氧虫啶是迄今我国创制农药中唯一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认可的杀虫剂;哌虫啶对蜜蜂低毒,生态安全性得到认可。2018年,环氧虫啶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哌虫啶混配剂型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已在全国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丰产增收效果。

    增塑剂与聚酯多元醇是两类典型的大宗精细化学品,产品牌号多,国能产能达到数百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工业化生产缺乏高效的调控手段,过程单耗能耗高、产品品质差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针对此,化工学院赵玲教授领衔开展了“典型精细化学品酯化生产过程效能提升技术”的研究,进行不同尺度下的反应与热/质传递行为研究,解决其反应与传热传质高效匹配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歇脂化过程效能提升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工业应用后,近三年累计新增产能25万吨,新增产值超过50亿、利税12.2亿元,推动了中国塑料助剂、树脂等精细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获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理学院龚尚庆教授团队开展的常温下无磁光学非互易效应的实现及应用研究,第一次原创性地提出了利用原子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效应与量子相干效应的结合实现无磁光学非互易的方案,并在实验上验证了实现光学隔离器的可行性。对研究常温可用、简单、性能优良、可用于单光子水平的非互易量子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 Photonics上,论文入选了“2018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基础研究类)”。

    颁奖典礼还特意设置了“学术进展大咖谈”环节,张金龙、龚尚庆、许建和、赵玲、王海丰、刘润辉、魏东芝等7位获奖项目负责人依次上台,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向在座师生讲述了项目团队的工作进展,对科学前沿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与解读,赢得了现场师生的阵阵掌声与赞叹。

    据悉,这是华东理工大学为了及时宣传学校优秀研究成果,展示学术水平与实力,激发师生追求创新的学术热情,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首次组织开展的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工作。

    原文来源: 科学网   |   发表时间:2019-05-19   |   作者:张婷 黄辛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9/5/426440.shtm

 

【新民网】华东理工大学评出 2018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图说:华东理工大学评选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学校供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展示学术水平与实力,激发师生追求创新的学术热情,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今年首次组织开展了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工作。5月18日,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正式揭晓。

    这些成果中,既有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产业和农业应用的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

    例如,药学院杨弋教授领衔的“细胞代谢监测与成像技术”聚焦生物医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NADH和NADPH,发展了系列高性能的荧光蛋白探针,并建立了原位、实时、动态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长久以来依赖细胞裂解的传统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不仅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也为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全球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科院等300多个国内外一流机构实验室跟踪应用。

    生物工程学院许建和教授领衔的“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开发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艺,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合成步骤减少一半,产品收率成倍提高,环境负荷大幅降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助推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日前,该项目获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农药是确保粮食丰收、食品安全以及公共卫生防疫的战略性生产资料。药学院李忠教授团队在钱旭红院士的领导下,瞄准农药突出的抗性问题和生态风险两大难题,聚焦全球最大杀虫剂类别新烟碱杀虫剂,提出并实施顺式研究策略,深耕绿色生态农药创新,创制了环氧虫啶、哌虫啶两个绿色杀虫剂品种,并开展植保推广应用。相关工作发表SCI论文60篇,其中农药学顶级期刊JAFC论文18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60多项,其中授权国外专利20多项。环氧虫啶是迄今我国创制农药中唯一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认可的杀虫剂;哌虫啶对蜜蜂低毒,生态安全性得到认可。2018年,环氧虫啶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哌虫啶混配剂型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已在全国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丰产增收效果。

    理学院龚尚庆教授团队开展的常温下无磁光学非互易效应的实现及应用研究,第一次原创性地提出了利用原子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效应与量子相干效应的结合实现无磁光学非互易的方案,并在实验上验证了实现光学隔离器的可行性。对研究常温可用、简单、性能优良、可用于单光子水平的非互易量子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来源: 新民晚报   |   发表时间:2019-05-20   |   作者:张炯强

    原文链接: http://newsxmwb.xinmin.cn/kejiao/2019/05/20/31531412.html

 

【周到上海】华理工 2018 年度十大学术进展发布,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领域!

    华东理工大学2018年度十大学术进展评选结果正式揭晓,10项研究成果入选。

    这些成果中,既有涵盖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化工、生物等产业和农业应用的技术创新,对国民经济、社会民生提供了支撑。

    细胞代谢监测与成像技术

    由药学院杨弋教授领衔,聚焦生物医学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针对细胞内核心代谢物NADH和NADPH,发展了系列高性能的荧光蛋白探针,并建立了原位、实时、动态的高通量分析方法,为长久以来依赖细胞裂解的传统生化分析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革新,不仅为人们更好地理解物质与能量代谢的调节机制和代谢网络提供创新性的研究工作,也为癌症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与创新药物发现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目前,相关技术已被全球来自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中科院等300多个国内外一流机构实验室跟踪应用。

    生物催化剂的快速定制改造及高效合成手性化学品的关键技术

    由生物工程学院许建和教授领衔,开发的酶-化学偶联法合成(R)-硫辛酸新工艺,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合成技术,合成步骤减少一半,产品收率成倍提高,环境负荷大幅降低,在全球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助推相关产业的绿色转型升级。该项目获2018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环氧虫啶

    由药学院李忠教授团队在钱旭红院士的领导下,瞄准农药突出的抗性问题和生态风险两大难题,聚焦全球最大杀虫剂类别新烟碱杀虫剂,提出并实施顺式研究策略,深耕绿色生态农药创新,创制了环氧虫啶、哌虫啶两个绿色杀虫剂品种。

    环氧虫啶是迄今我国创制农药中唯一被国际杀虫剂抗性行动委员会(IRAC)认可的杀虫剂;哌虫啶对蜜蜂低毒,生态安全性得到认可。2018年,环氧虫啶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哌虫啶混配剂型获得农药正式登记,已在全国开展大面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良好丰产增收效果。

    典型精细化学品酯化生产过程效能提升技术

    增塑剂与聚酯多元醇是两类典型的大宗精细化学品,产品牌号多,国能产能达到数百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工业化生产缺乏高效的调控手段,过程单耗能耗高、产品品质差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针对此,化工学院赵玲教授领衔开展了“典型精细化学品酯化生产过程效能提升技术”的研究,进行不同尺度下的反应与热/质传递行为研究,解决其反应与传热传质高效匹配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间歇脂化过程效能提升方法和关键技术。研发成果工业应用后,近三年累计新增产能25万吨,新增产值超过50亿、利税12.2亿元,推动了中国塑料助剂、树脂等精细化学品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获2018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常温下无磁光学非互易效应的实现及应用研究

    理学院龚尚庆教授团队开展的常温下无磁光学非互易效应的实现及应用研究,第一次原创性地提出了利用原子热运动导致的多普勒效应与量子相干效应的结合实现无磁光学非互易的方案,并在实验上验证了实现光学隔离器的可行性。对研究常温可用、简单、性能优良、可用于单光子水平的非互易量子光学器件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来源: 周到上海   |   发表时间:2019-05-20   |   作者:董川峰

    原文链接: http://static.zhoudaosh.com/9F55A58A7FD1E4D6DB0EC9ADE427479DE9DE26320F3A81A61D72656AF5D6A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