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保持定力,主动适应新常态
新华社评论员:保持定力,主动适应新常态
--“增强发展自信、做好经济工作”之一
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题:保持定力,主动适应新常态--“增强发展自信、做好经济工作”之一
新华社评论员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2015已经进入“下半程”。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为“十二五”圆满收官,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好的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又要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及时发现和果断处理可能发生的各类矛盾和风险。这一重要原则方法,对于我们稳中求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总体上看,我国经济运行态势是好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握大势,看清趋势,我们才能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不为一时起落而乱了方寸,不为风雨险阻而迷失方向,推动我国发展航船行稳致远。
定力来自信心,信心源自实力。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与预期目标相符,主要经济指标有所回升,结构调整继续推进,农业形势持续向好,发展活力有所增强,呈现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经济基本面企稳向好,有着扎实有力的现实支撑。从产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49.5%,国民经济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4.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60%。从节能降耗看,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经济运行质量提升,让7%的增速更有含金量、更有说服力。
更应看到,全面深化改革提速,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强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众创空间”、“创客中心”等新业态活力四射……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预示着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善弈者谋势”,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良好韧性、巨大潜力,也让国际上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日益看好。日前,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稳步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信心。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在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前行的道路依然险阻重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和旧动力减弱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有挑战有风险并不可怕,关键要有化解挑战和排除风险的决心和办法。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会大有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只有主动适应增长速度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形势,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把改革作为调整结构的根本依靠,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重点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我们就能让发展方式向绿色化转型、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动力更加强劲,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运用辩证思维是重要方法论。“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们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既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又高度重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及时进行预调微调。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守住风险底线,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保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为经济发展打造新机制、点燃新引擎,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有机统一。
掌舵沉稳裕如,知难勇毅向前。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实干的汗水浇灌我们的梦想,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中国经济必定能稳健前行,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