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国学论坛集萃: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价值"
原标题: 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价值”(附照片)
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
2015年11月20日,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改革、世界机遇”。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蒋建国出席并作主旨演讲。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出席并致辞。
此次论坛颁发了第三届中国学贡献奖,旨在表彰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杰出学者和优秀成果,推动海外中国学的发展。本次中国学贡献奖的获得者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蓝普顿,印度尼赫鲁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研究所前所长谭中,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
请不要误读中国
傅莹 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主任
今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也是一战百年之后的第一年。世界又一次站在了变革的风口。中国作为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要理解中国,就必须从现代视角来看。本届中国学论坛以“中国改革、世界机遇”为主题,其中包含了一个重要命题,即应该如何认识中国的变化,这种变化将给世界带来什么,世界又将如何回应。
“十三五”规划:中国与世界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第一次将国家的经济规划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联系到了一起。“十三五”规划的核心词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更加突出中国跟世界的相互依存。这一段时间以来,外界非常重视解读中国的“十三五”规划,以此作为判断今后五年中国发展和全球经济走势的重要的依据。
误读是最大的绊脚石美国对于中国的解读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美国人对中国的政治立场和中国人的情感缺乏了解和认识,常常是从自己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也会因为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出现分歧而产生情绪,进而影响到美国的对华政策和思维。今天,在西方世界的信息库当中,关于中国的知识是欠缺的和片面的。
造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西方世界很多人放不下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还背着沉重的意识形态的包袱,所以很难真正的认识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确实需要提高自身构建叙事的能力。
要构建中国叙事绝非易事,语言和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和障碍。我们对外叙事容易进入西方语境的轨道,而西方的语境本身是有它的历史文化包袱的,所以拿它来构建中国叙事往往就会南辕北辙。但是如果完全从中国的传统语言的体系,又很难让人听得懂。所以目前看这两个绝对的方向的选择都难以取得效果。
构建完整有效的中国叙事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与西方是不同的,但不是对立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
第一,我们必须坚持立足于中国的根基和中国的特色,立足于中国的政治现实和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讲中国,如果拿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去横向地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议会制度上去做比较,既不准确,也很难理解。
第二,中国确实要努力地去在国际体系中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话语权,同时我们也要增强发声的能力,我们要研究中国如何为亚洲乃至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新的贡献,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承担更多的责任。
第三,我们中国人要走出苦难和悲情的心态和表达方式,在中国叙事中不断增添阳光、自信、包容的色彩,更加坦荡地阐述中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意图。
构建完整的有效的中国叙事是时代的需要。中国叙事正是要解决中外认知的这个巨大误差,用更加系统完备的理论,更加直白和有说服力的话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相信我们,这样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构筑更加平和稳定的外部环境。
中美之间的合作领域将会不断扩大
卜励德 美国亚洲协会名誉会长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我作为政府的特别代表来到中国。中美两国领导人这次历史性的会谈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魅力。同样地我也有所疑惑,中国的代表说,你很年轻,他们不是说我,我当时是36岁,36岁是很年轻。但是他们所指的对象是尼克松总统和基辛格国务卿,我就意识到美国要和中国的代表相提并论的话,就必须是杜鲁门和马歇尔这种年纪的人来访华,中国的领导层可能多年没有变过了。
1980年,中国军方派了代表团来到美国,当时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们预料到的,那就是你能如何给我们提供最先进的武器,使得我们可以去对抗苏联。第二个问题是,美国的退休机制是怎样的?后来,邓小平作出了建立领导人退休制度的决定,这是与改革开放同样重要的。
多云转晴的中美关系中美两国关系像天气预报一样,时而晴朗,时而多云。但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民间交流是不断地扩张,这条道路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是基于此,我们两国的关系是非常牢固的。
中美两国在理解上存在鸿沟,可能中国对美国的了解或者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要远胜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但是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对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乐观的,我不认为中美稳固的关系会发生改变。
未来属于年轻人我相信中美之间的合作领域将会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国际治理方面的合作。但真正的未来是落在我们下一代的肩膀上。中国的年轻一代将会肩负起这个责任,我感觉他们与美国当下的年轻一代是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的。美国和中国互相交织,没有办法把两个国家截然分开,因此我们需要互相理解,这样才能共同进步。
用换位思考的态度来看中美关系
蓝普顿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
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国内情况。我们必须理解中国社会的基层是如何建立与上层的联系的,特别是在医保、水和电力以及教育等关键性的公共品供给方面。我最感兴趣的是,政府和人民是如何满足其基本需求的。以及政策如何被制定和实施,并且影响政策结果的。
对我而言,从事中国研究就是要试图像中国人那样去观察和了解中国的现实。
目前中美两国还面临着很多麻烦。我们必须仍然用现实主义的思考和换位思考的态度。我提出中美两国理应采取的三种不同的视角。
首先,国家间的权力关系改变需要各方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守成大国必须为崛起大国在既有的秩序中让出空间。
第二,领导人必须在国际纠纷和可用资源两者之间维持平衡,必须在对外部的承诺和本国需求的两者之间维持平衡。
最后,我们两国的双边关系不仅存在于领导精英和政府机构之间,它已经演变为两国社会间的你来我往。其中包括公司、教育机构、非政府组织,还有两国社会的其他诸多组成部分,社会层面的互动必须得到强化和滋养。
五大发展新理念展示中国大趋势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都关注着中国,特别是关注中国的经济走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有各种议论,但所有的说法都改变不了中国稳中求进的坚定步伐。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向世人表达了中国的战略、自信和决心。其中最让人振奋的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理念,拨开了妨碍人们认识中国的雾霾。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展示了中国的大思路、大战略、大趋势。
习近平同志指出,发展理念是我们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先导,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第一,发展新理念指明了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各种问题的根本路径,展示了中国在创新驱动下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大趋势。根据初步测算,2020年GDP年均可望增长6.5%到7%,这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第二,发展新理念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决胜之策,展示了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大趋势。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四个全面”是我们紧紧抓住机遇、面对挑战的定海神针。这四个全面,只有协调推进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其战略布局的作用。
第三,发展新理念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展示了中国充满自信地奔向现代化的大趋势。
综上所述,这五大发展新理念既是我们制定“十三五”规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谋篇布局的指南,又展示了中国的大趋势和美好前景。
中国治理观念的吸引力不断上升
马丁·雅克 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
国际上围绕治理展开的辩论,至今压倒性的由西方的治理概念所主导。在西方的观念当中,西式的民主是检验一国文明与否的最终的试金石。但是当西方开始衰弱,西方霸权日益遭受挑战,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会发生什么?
西方的这种治理的形式想要继续拥有权威和绝对的影响力,是不可能的。
首先从西方的2007、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我们就可以日益明显地看到西方治理精英的国内政权正在走下坡路。西方经济体将不得不适应一个竞争大为加剧的世界,也将不得不适应自身优势地位的变迁。
其次,随着西方地位的不断衰落,西方价值观以及西方的制度安排所具有的国际影响力也会随之下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以下这两个趋势所产生的巨大的冲击力,一方面是西方治理中的困难与日俱增,另一方面人们越来越对中国的治理抱有兴趣。原因就在中国发生了转型,它的世界影响力也在不断地上升。
西方民主影响力在消退,而中国治理观念的吸引力在不断地上升,这样一来此消彼长,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的过程。
未来治理的趋势,应该以一个更加宽泛的视野来诠释。也就是说我们很有可能看到本世纪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的衰落,全球治理会发生影响深远的巨大的转型。
全球文明城市是中国学研究的一项内容
王战 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
我从中国学视角阐述对上海历史与未来的几点看法。
第一,上海无论从它的文化、历史而言,它都是江南和江南文化的存居地。世界看中国,要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传承的江南文化,历史上江南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已经具有特殊地位,延续到今天,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其所孕育形成的江南文化更是中国文化融合传承的代表。江南文化与生俱来是一种多元融合与商业文明的文化,是一种士商工农的儒商文化,更重商业精神。
第二,近现代的上海是中西文化的进一步碰撞所形成的。不同地域移民的集聚,进一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融,塑造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上海开始进入了第三次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活跃期。像中国学论坛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城市历史的独特性和城市文化的精神特征,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上海。
第三,关于未来的上海,我们的愿景是希望上海在2050年成为一个全球文明城市。这是建立在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基础上的具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上海作为江南文化的传聚之地,东西文化的碰撞之地,将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将吸收东西方最新文明成果,形成能够代表东方特征同时包容多元文化的全球文明城市。这是上海的历史责任与必然,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一项内容。
“四个全面”是理解中国的重要依据
罗伯特·库恩 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
我非常赞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四个全面”的战略理论,有助于分析中国内部的变化。
“四个全面”,第一个就是小康,小康社会是一个目标,是发展的方向。第二个是深化改革,是达到第一个目标的手段。第三个是依法治国,这是原则,是一种思维的方式。而第四个就是从严治党,它是一种行为。如果能够实现这“四个全面”的话,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实现这样一个中国梦。
“四个全面”还有务实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四个全面”如实总结了历史经验,并且评估当前社会发展的状况。第二个,“四个全面”为了实现2020年的首要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定了应该执行的优先任务,并且付诸实施。
“四个全面”是理解中国内部变化的重要依据,解读好“四个全面”能够减少对中国的误读,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中国改革将给世界提供长久持续的机会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从自己的视角来看,能够在这样一个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
首先还是经济贡献,到2020年,不论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来计算,中国大体可以达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0%左右。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第一发动机还是美国。进入21世纪以后,第一发动机是中国,也包括美国,作为两大发动机,大体对于全球的贡献率,不论是汇率法还是购买力平价方法,都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两大经济体,一大经济体出现问题,全世界将受灾受难。如果两个国家不能处理好关系,同样会对世界产生重要的影响。
另外就是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和全球投资增长都作出了贡献。
世界五百年来是殖民主义,将近两百年来曾经出现了帝国主义,我们也是帝国主义的受害国家。我们绝对要告别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我们所倡导的就是共赢主义。共赢主义不仅是全球性公共产品,更可以说是全球性公益性产品。什么叫公益性产品?就如同新鲜空气,每人每个时刻都要呼吸,但是你感受不到。
因此当中国发展起来,当中国崛起起来,我们不会称霸,我们会对世界作出更多的贡献。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必将给世界提供长久的持续的机会。
国家间的学习是为了成功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学习是中国文明最本质的特征。中国从秦汉到唐宋都是大一统的国家,也是唯一一个世俗的开放的文明。也就是说中国是学习型国家,从历史上看,中国文明是学习型的文明。中国文明海纳百川,这和其他基于宗教的文明,是不一样的。
西方现在提倡文化多元主义,但中国几千年来都秉承文化多元主义。中国文明的特征,是和其他文明一直在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刚开始可能中国文明对其他文明有一点怀疑的态度,甚至有些恐惧、有些怀疑、有些冲突。但最终中国文明都会通过学习吸收消化其他的文明,使得自己的文明更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文明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
从东亚的角度来说,东亚文明圈的形成是通过互相学习的过程,儒家文明圈的形成是国家间互相学习的过程。
近代,当西方文明到了中国到了东方以后,中国又开始学西方文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不仅向美国、日本这样的大国学习,也向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学习。学习对于中国的成功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有的模式。
我们不难看到,凡是成功的国家都是以自己为主体,向其他国家学习。今天我们一起推进中国学,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成功国家。
协商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
伊索普·帕哈德 南非前总统府部长
我想谈一谈对当今国际关系的思考,即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际关系。这样的一个世界被描述为单极世界,即美国独大的时代。这个结果就造成美国和同盟国外交政策上的军事化,北约成为了一个美国的工具,将东欧和世界割裂开来。
在非洲大陆,美国强化了军事化的政策,扩张军事设施。据估计,美国共在非洲开展过647次军事行动。现在我们知道,建立多极化世界,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否则在利比亚和伊拉克的悲剧就会重演。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大上的发言,世界多极发展,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要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你赢我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协商是民主的重要形式,也应该成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我们要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
毫无疑问,中国与南非以及非洲的全方位关系与合作,是基于政治互信与互利基础上的,双方力量达成了双赢。
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互信
谷口诚 日本前驻联合国大使、日本早稻田大学现代中国综合研究所所长
我曾经在国际经合组织工作,撰写了一个报告:《2020的世界——朝向一个新的全球时代》。我认为中国和日本以及其他亚洲各国能互相补充,共同使亚洲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地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起一个理想的东亚共同体呢,如何让亚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呢?首先,日本和中国应该开展合作。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重要的两个经济体,必须展开通力的合作。这种合作要持续下去,最重要的就是创造互信。没有互信的基础,我们是无法建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
建立互信最好的方式就是增进年轻人的交流。我们两国之间应该有更多的学生的互访。现在,在日本有很多中国留学生。但是留学中国的日本学生较少,这样就会产生失衡,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日本学生到中国留学。
建成东亚共同体,首先要共建成熟的自贸区。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强烈建议日本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此外,环境议题的合作可以成为增进中日互信的切入点。在未来,中日两国还需要建立政治互信,争取在安全层面的更多合作。
我相信,只要中日两国建立互信,通过年轻一代人架起两国沟通的桥梁,那么总有一天,东亚共同体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