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文化专家出席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 聚焦经济全球化与中俄文化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中俄两国的传统文化面临怎样的转型?11月7日,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以及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联合举办的“第十二届中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论坛”,聚焦经济全球化与中俄文化现代化,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展开讨论。相关专家表示,要通过文化现代化,来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传统文化遭受严重摧残
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宣扬对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摧残忧心忡忡:“现行西方关于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论述及其实践,掩盖和歪曲了它们的性质,试图推行和维持西方霸权主义及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严重地破坏了全球各民族的利益及其文化传统。”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彼得罗夫·亚历山大·维克多罗维奇对此深有同感,他说:“俄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相似的处境。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不断压制,已破坏了其基础。”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是如何发生的?高宣扬认为,是由于资本活动和市场经济的“最大利润原则”,首先通过文化的商业化,破坏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不断加强对传统艺术创造活动的破坏,尤其摧残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精神底蕴。同时,全球化使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角色,变得更加重要,以致技术本身成为一种神秘的独立力量,形成一种独特的万能商品,到处成为当代社会生产、消费和文化生活的基本动力。而信息化又严重地破坏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结构,引起传统知识的传递危机,导致德国思想家加达默所担忧的那种“传统断裂”的文化再生产的危机。
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文化破坏的后果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青年一代,逐步成为“低头族”,只懂得“玩”键盘,看数码图像,将几千年来累计创造的传统语言文字忘却殆尽。“作为文化传递枢纽和思想创造基本中介的文字,正遭受数码洪流的围剿。”高宣扬说。
通过交流促进文化现代化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文化应怎样传承和发展?彼得罗夫认为,应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现代化。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济全球化在压制传统文化的同时,使文化交流变得更便利。人是文化传承者,文化之间交流机会越多,文化现代化机会越大。”高宣扬认同彼得罗夫的观点。他说:“经济全球化破坏了文化的基础,不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但传播的广泛性便于大众化普及化。”
据彼得罗夫介绍,中俄文化的交流目前呈现较好的状况,不仅俄罗斯不少电影在中国上映,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演员、翻译来华参加活动,而且在俄罗斯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10年前只有中国问题专家才懂中文,现在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到中国留学。“重要的是,文化交流是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让中国文化在俄罗斯容易被人接受而不是被看作异域的文化。这是文化现代化的现象之一,了解越多,文化现代化的前景越大。”
高宣扬对当今以保护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提出质疑。“在所有所谓的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当地民族的地方语言、方言、民族语言等,一律被全球化的英语所替代,出现了德里达所批判的 ‘他者的单语主义’(Monolingualism of the Other)的畸形现象。”他认为,通过对具有典范意义的轴心文化的回溯,可以发现人类文化创建的经验,有利于我们去发展新的文化。而中国传统文化是远古轴心文化的一个优秀典范。汉语靠其本身的图像、声音以及富有变化游戏潜力的象征性结构,多维度地表现人的思想、行为和历史等复杂因素的错综复杂关系,并以其字形保持生动活泼的创造生命力,有利于不断发扬人的自然创造能力。汉语可能成为未来新文化的语言基础,可以抗拒科技文化的破坏。“中国语言文字所固有的特征,使它有可能克服新时代语言图像化过程中所遭遇的悖论,为21世纪全球化新人文的新型语言基础的建设提供最理想的模式。”高宣扬说。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4.11.20 第14版
原文: “传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