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创新论坛关注未来科学 认知“大小宇宙”需要全人类携手

27.10.2014  09:29
  人类对大宇宙的认知和对自己“小宇宙”的认知,无论如何投入都不算过分,而且未来的大宇宙和“小宇宙”的研究都将是跨越时空的研究。昨天复旦大学主办的浦江创新论坛——未来科学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就如何将两大类研究进行交叉融合并且展开国际间合作进行了讨论。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科研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近年来出现的重大成果,都是跨越时空的研究项目,也都是国际合作项目和一些长期投资的科研项目,比如对撞机、人类基因组研究、超级计算机的研究等重大科研领域。而关于天文的大宇宙研究和关于人类大脑功能的“小宇宙研究”,更是需要全人类的合作才能够有所突破的研究领域。

  在论坛上,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和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科维里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何子山不约而同地提出,展开宇宙物理学研究必须加大国际合作,不论是要研究人类的终极能源核聚变还是探寻人类在宇宙中的起源,都需要有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投资作为基础,这在财力和人力资源方面并非以一国之力可以完成。尤其天文学是以观察为依据的科学,过去到现在都是以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为主要工具的,不论是哈勃当时发现了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星系,还是现在科学家们探测到的引力波和“种子黑洞”,无不是依赖于先进的工具和大量的人力投入。

  现代的宇宙科学研究需要更先进的工具,包括寻找宇宙起源,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即将在美国落成的jamesweb天文望远镜会使我们看到最早的恒星是如何产生的,也可以帮我们直接探测到我们的星系中有没有生命的现象。澳大利亚和欧洲的科学家们都在建巨大的天文望远镜,包括目前国际上建成的由3000个望远镜组成的望远镜阵列。中国也加入到了国际上投资14亿美元的TMT项目的建设中。“在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任何一个大宇宙研究绝不可能是任何一个国家独立完成的研究,更不可能是一个科学家单独完成。”何子山在报告中说。

  作为本届论坛的主宾国代表,俄罗斯总统顾问富尔先科出席了论坛并作主旨报告。包括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先恩与被誉为“国际生物信息学之父”的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Michael Waterman等来自国内外的多位科学家作了主题报告。

选稿:贡小翔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