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政学院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纳日碧力戈教授谈“在野游心”
2014年12月02日下午,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第四期在复旦大学第六教学楼206教室顺利举行。本期讲座我们有幸邀请到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国际萨满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纳日碧力戈教授与大家畅谈“在野游心”。
讲座开始,纳日老师与同学们拉起了家常,气氛一下子变得亲切温暖起来,与室外的凛凛寒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在这样的氛围下,纳日老师将“在野游心”的内涵娓娓道来。在野游心,关键在“游”字,即是随心所欲,没有固定的想做什么,也就是要根据环境调整自身的行动;“在野”,并不是指什么专业的事,而是指寻常坦然地深入生活“田野”。
随之,纳日老师为我们讲述他在“田野”中“游心”的故事,他的一生的经历。从小时候开始,纳日老师就开始奉行“游心”的原则,不论是幼儿园入园测试时的童真问答,还是与邻居孩童的嬉戏打闹,我们都看到了一个童趣盎然的纳日老师,也不禁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份“游心”的天真与快乐。
纳日老师将他的人生从小到大细细讲来,话题又转到77年恢复高考的时侯。当时纳日老师觉得练技术,当工人一辈子也挺好的,工资也高,对于考大学也没什么兴趣,便没有参加。到了78年,和纳日老师一起工作的一个小伙子申请去参加高考,而组织也同意了。此时一起工作的其他工人认为纳日老师学习比那位小伙子好得多,纳日老师也应该去考。纳日老师笑言这下不想考也得考了,没想到结果考上了。但在考试的过程中,“游心”的问题再一次出现了。纳日老师本想报考中央民族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央民族大学,然而数学只有考了二三十分,并不能如愿。但是纳日老师俄语考试成绩很好,最终去了内蒙古师范大学俄语专业就读。后来纳日老师的求学经历也多是如此,从攻读研究生到出国去剑桥做访问学者等等,在面对生活给出的安排之时,纳日老师都秉着“由心”的原则,随遇而安,坦然面对人生的变化。
纳日老师随后总结道,“在野游心”可以说是一种互构。条件变了,心态也变化;心态顺应它,条件顺应你,两者互相适应互相建构的过程就是在野游心。纳日老师认为“游刃有余”是“在野游心”的一种表现。有时一些事并不符合心意,然而如果暂且放一放,过一段时间,也就觉得这事可能并不那么糟糕了。或者说,“游刃有余”是“在野由心”的一种最终的状态也未尝不可。在亲切随和的讲述中,台上的纳日老师依然体现着“游心”气质,这是一种随遇而安,是一种游刃有余,是一种自信满满,更是一种赤子之心。
最后,纳日老师探讨了他眼中的“学术引领人生”。在他看来,“学术引领人生”,也可以是“人生引领学术”。人生和学术并没有哪个引领哪个的问题,而是两者相互之间共生、促进发展,这样的状态才是常态。其实,做人和做学问是一回事,古人的“道德文章”,便是如此。纳日老师的这番总结也为“学术引领人生”系列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