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上海垃圾焚烧厂:地面干干净净 空气中无异味
原标题:记者昨走进上海首家对公众开放的垃圾焚烧厂——地面干干净净,空气中也没任何异味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看着工作人员操作巨大的机械爪,从十层楼高的巨型垃圾堆上抓起垃圾,喂给焚烧炉,记者忽然产生了一个联想,这似乎像是在玩抓娃娃机……
昨天,记者走进位于松江区的上海天马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参观过后,对于让不少人嫌弃的垃圾和垃圾焚烧,有了很多新的认识:
——假如你问我,这家垃圾焚烧机构值不值得看?我的回答是:很有趣,该带孩子来一次。
——如果你问我,这里脏不脏?我觉得:非但不脏,甚至可以说很干净。
——如果你问我,这“有趣”和“干净”是不是它为了应付媒体而做出来的?我觉得不像,因为天马公司允许任何人在任何一天去厂里参观。如果说他们昨天的表现只是临时抱佛脚,那么可以说,这种“应付”就是常态,是让人放心的。
天马可再生能源公司厂区绿化不错,地面干干净净,空气中也没有任何异味。这家公司2017年正式运行,每天处理2000吨生活垃圾,每年发电2亿度。对于更多人关心的废气,天马公司表示,这里有国内最先进的净化工艺处置,排放达到欧盟标准。
天马公司的核心装备,包括四台焚烧炉、二台发电机、一套烟气回收装置等。由于各个车间都高度机械化、自动化,因此,操作人员都只需隔着玻璃、或是面对屏幕控制设备,无需接触垃圾。同时,除了最开始的垃圾入口,整个处理体系是密闭的,而且配置了负压装置——厂房气压低于室外,这也是闻不到臭味的原因。
从总控室内的大屏幕上,可以看到火光熊熊,炉膛内温度则在920℃至1100℃之间,这一温度已经足以有效去除二噁英。实时数据显示,这里的烟气排放指标都大大低于欧盟2010标准——氮氧化物为欧标的一半,氯化氢、二氧化硫、烟尘等都为欧标的10%左右。
当然,最佳参观点还是位于最高层的操作室。两位操作员坐在舒适的转椅中,隔着大片落地玻璃,居高临下,俯视着几乎有大半个足球场面积的垃圾坑。据说,要堆满这个坑的话,大约需要2.5万吨垃圾,比上海每天的生活垃圾产出量还要多。之所以要备下一个如此巨大的垃圾坑,是因为生活垃圾在焚烧前,需要在这个坑里静置发酵四五天,除去水分,提高热值。就在这样一个“宏伟”的垃圾堆前,操作员通过遥控手柄,控制两台巨大的抓斗,给焚烧炉喂料;每次抓握的垃圾,有6到10吨。
参观天马公司之前,记者对于垃圾焚烧多少有些成见,但两个小时参观之后,则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或许这就是“开放的力量”。
今年,上海将全力推进各类环保设施的开放。而天马公司是上海第一家对公众开放的垃圾处理设施。开放,是为了让公众理解环保,从而支持环保。目前,上海正举全市之力推进垃圾分类;但与此同时,将垃圾最终处置方式从填埋转向焚烧也极为重要。不过,国内公众对垃圾焚烧装置普遍存有“邻避心理”——可以建,但离我远点。在此情况下,通过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是拓展公众参与、消除公众偏见、争取公众信任的决定性一步。也只有这样,才能为打赢垃圾之战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表示,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垃圾处理厂就建在城市中心;在日本,垃圾焚烧厂也是遍布东京,甚至皇宫附近就有。比起这些国家,我国的垃圾处置技术并不落后,公众的接受度却相去甚远。需要补课的,就是管理,包括与公众互动的方式。
据记者了解,上海下一步开放环保设施,绝不只是走走过场。市生态环境局表示,所有开放的环保设施,不仅要接受团体预约,也要接待散客;不仅要经常性开放,而且还要配备讲解员;不仅要“守株待兔”,还要主动出击,面向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