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感悟】不再悲情的创业实战赛
虽然时间已经过去3年,但是2011年创业实战赛期间跟队留下的记忆还是那么深刻。
深圳,南国的盛夏,阳光照在柏油路上,反射出一片白亮亮的颜色。记者跟随的那个团队当时准备在社区里组织一个类似于纳凉晚会的活动,联系社区干部,游说商家赞助,发动居民参与,桩桩件件,都严重考验智力和体力。
还记得,他们当时连水都舍不得买,都是从住处烧开水灌到壶里随身带,至于早饭,女生受优待吃包子,男生啃单调的馒头。那个女生说,以后再也不浪费饭菜了,走在路上,如果遇到有人塞小广告,也一定笑着接过来。
深圳比赛结果如何已经忘记,倒是回来后写的稿子,至今还记得标题——“创业很苦,选手很棒”。
但是,3年后的今天,创业实战赛不再悲情。
首先是“open”的社区。
2009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嘉彧是无锡市站北社区的街道干部。她对“逐梦者”团队教学衍纸手工的活动非常欢迎,对记者说:“社区本来就要搞活动,丰富中小学生的暑期生活,老是讲环保,也很单调,但是别的项目我们也不会,现在有项目找上门,我们特别高兴,经费有限,也要支持。”
还有友善的市民。
例如,以3D打印为创业内容的“火刺队”就得到了一位张女士的大力支持。这位“豆豆蛙干锅店”的经理,刚听到队员介绍情况,立刻连声说“可以”。每天为队员们提供免费餐,免费出借步行街上的场地,提供了这么多的帮助,她却连名字都不愿告诉记者,只说:“没什么,出门在外,能帮的帮一点。”无锡市站北社区的老阿姨也显示出让人感动的深深温情。看到母正杰他们整天只吃馒头,老阿姨以为是学校不准吃别的,过来抱不平,劝说跟队的志愿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队员们吃点好的,假装看不见。
更有日益成熟的创业者。
记得在2012年1月华理和“光明日报社”社合办的创业文化论坛上,一位负责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金审批的专家一针见血地说:“大学生创业项目,我们3年来投资了很多,但到现在为止颗粒无收。”因为“偷菜游戏”而走红的郜韶飞校友当时则针锋相对地说,创业是创业者的人生梦想,创业过程就是创业的成果。这两句话都深深地印在记者的脑海之中。诚然,创业者为梦想而创业,但市场不相信眼泪,没有商业上的成功作为鼓励,项目就很难持续推进。
而从这次创业实战赛中,记者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大学生不仅有热情,有创意,而且在知识、技能、信息、意识等各方面都为商业成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积累。例如,“非常靠谱”团队在原定的无土栽培项目受挫后,立刻转向了原来已有基础的国学推广,一个下午就拿出了新的创业方案,表现出了很强的抗挫折能力。“逐梦者”团队的4个成员都是商学院学生,事先对手工教习这个项目进行了专门的SWOT分析,他们都有团学干部或志愿者工作经历,都专门花时间学习了衍纸和粘土等手工工艺,有些还是相应社团的成员。看起来是身无长物,但他们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都带入了这次的创业实战之中。
实践告诉我们,创业表面上比拼的是idea,其实拼的是创业者的综合素质。当然,99%的努力也许还得加上1%的运气。
曾听闻85%以上的人不适合创业,身为一个已经习惯了“镣铐中舞蹈”的“70后”,记者对创业一向是敬而远之,但是几次创业实战赛采访下来,深深地感到,人生作为一个不能关机重启的过程,任何一次随机组合都会触发一种新的结果,谁敢言之凿凿地说,这一种选择更优化,这样的人生更成功?
就像一个月前记者曾采访的西部志愿者、化工学院毕业生马娇所说的那样,青春就是走想走的路。是的,人远比自己想象得自由,只要有勇气。让有限的生命丰厚起来,一辈子活出别人的几辈子,这难道不是人生赢家?
幸而,我们身处的也是一个更容错的时代,不要辜负自己和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