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印边境线上巡逻,经历特种兵“魔鬼式”训练 《解放日报》:从校园到军营,大学生兵的别样青春

13.06.2016  21:52

刘佳玮和战友们在西藏参加训练。 

刘佳玮(右)与战友一起站岗。

去了后悔两年,没去后悔一辈子。”曾繁荣皮肤黝黑,戴着一副眼镜,露出一胳膊结实肌肉,初开口时还有些腼腆,待谈到部队生活,这名“90后”立时兴奋起来,滔滔不绝刹不住话头。

曾繁荣现在是华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2012年入学不到3个月就报名参了军,度过了两年难忘的军营生涯。华东理工大学自2001年被确立为上海市4所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的试点高校以来,已有401名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军营。他们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锻造、磨砺自身素质,体现人生价值。

边境巡逻“邂逅”印度兵

想要有一些不一样的经历,是许多年轻大学生的愿望。进入校门3个月的刘佳玮看着身边同学忙社团、忙兼职时,突然感到迷惘,这时招大学生兵的消息传来,看着当兵政策不错,刘佳玮萌生了当兵的念头。

刘佳玮说服了父母,心疼他的母亲坐了一宿硬座从河北赶到上海为他送行。那年,上海时隔多年开招进藏兵,刘佳玮报名入列。在运兵的火车前,看着“一堆人抱着一个新兵流眼泪”,刘佳玮没哭,他母亲也没哭。

刚入藏,气候让刘佳玮很不适应:天天早上起来鼻管里有血丝,持续了好几个月。而且整个新兵营,大学生兵没几个,让他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你改变不了这个环境,那就改变自己的心态吧。”刘佳玮说。

结束新兵营训练,刘佳玮申请去了边防连,被分到迫击炮班。刚下连队,刘佳玮的体能跟老兵差距有点大,“五公里往返跑,我连中点都没到,人家都跑完了。”在迫击炮班的6个多月,刘佳玮坚持每晚加班加点训练。

最让他难忘的是边防巡逻。除了大雪封山期,刘佳玮所在连队都要进行边防巡逻,乘车和徒步结合,一去就是一星期。“我们驻扎的地方是中印边境,近的地方,当天能往返,远一点的,就要搭简易帐篷、睡睡袋,晚上烧篝火,大家围坐一起,喝口酒暖暖身。”刘佳玮说,那里昼夜温差大,晚上很冷,生水也不能喝,冷得刺骨。有时带的水喝完了,就地采一种“高原大白菜”解渴。“那家伙半米高,长得像菜花。”刘佳玮比划着。

我们巡逻山口,还会碰到印度兵。”刘佳玮说。在保证不产生冲突的情况下,战士们拉开印有“这是中国的领土,请你们离开(中英文版)”的横幅,并拿喇叭朝他们喊话,宣示主权。“还有一次,从印度那边跑来一条军犬,我们刚把它抓住,它就咬了我们战士一口,然后撒腿跑回去了。

从“没人要”到优秀特种兵

与刘佳玮同一批,机械学院的曾繁荣也是大一参军到了部队。曾繁荣形容自己是“有血性的”,就想当兵吃点苦。他跟父亲商量:“爸,我想去当兵,锻炼锻炼自己。”电话那头,父亲声音传来:“咱农村出来的,吃的苦也够多了,不用再锻炼了吧,或者毕业后再去?

曾繁荣坚持了自己的想法,2012年底到了云南当兵。在刚入伍时,他却面临“没人要”的尴尬。当新兵乘着大卡车到了团里,等待新兵营挑选,三个步兵营都没看上这个戴着眼镜、白白嫩嫩的大学生,最后他被“”到了对体能要求相对较低的炮兵营,这让曾繁荣有点失落。“我还是有实力的,肯定不能让他们小瞧我。”曾繁荣暗下决心。3个月新兵训练结束,曾繁荣获得新兵体能训练第一名。

下连队时,曾繁荣被分到迫击炮连的指挥班。很多新兵就想去相对轻松的指挥班,他却想去更辛苦的炮班:“我当兵就是来吃苦的,那样才能得到锻炼。”后来他服从安排去了指挥班,指导员还是给压了任务:训练少了,但体能还要维持最好。第二年,原连队解散,曾繁荣被分到警侦连,再次回到训练原点。

2014年3月至6月,曾繁荣参与部队魔鬼训练选拔,从1万多人中脱颖而出,入选集团军侦察特战大队集训,并经过多轮淘汰,最终进入尖刀组六人特战小分队;参与集团军特战分队大比武,荣获团队第五名、个人狙击手专业第一名、十人定向越野团队第二名等荣誉。

“别人还在睡觉时,我们就起床训练了:背枪、挎包、水壶,戴上凯夫拉头盔,穿上陆战靴,前面一辆勇士车开路,后面一辆勇士车压阵,每天都要跑十几、二十公里。“我以前从来不怕跑步的,在那里真的会怕。”魔鬼式训练,让原本对自己信心满满的曾繁荣也叫苦不迭。除了体能训练,等着曾繁荣的还有武装越野、泅渡、崖壁攀登、特种驾驶。

每天晚上点名淘汰人的时候,曾繁荣都会在心里默念“千万不要淘汰我啊!”即便膝盖练伤了,他也仍然咬着牙带伤练。“有时候跑步跑着都想睡觉,但是这段经历使我当兵的初衷得以实现。”曾繁荣说。

大学生兵,收获满满

在部队再三挽留下,曾繁荣还是选择回校了,接着大一下学期的课程,继续学业。“大学还没上几天,都称不上大学生。”曾繁荣还是觉得需要先完成大学学业。刘佳玮也回校了,从社会工作专业转到了商学院就读。

大学生兵在上海越来越多。去年的数据显示,上海所征新兵中大学生比例达71.9%,超额完成70%的指标,兵员质量位居全国第一。

大学生当兵还是有优势的。”文科出身的刘佳玮对文书和宣传工作得心应手。新兵开始,他就向《新训报》投稿,逐渐全权负责报纸征稿、编辑和出版。吃完晚饭后,写稿、编稿,用一台老式喷墨式打印机一张一张慢慢打印,每次都要忙到凌晨1点多。说起两年经历,刘佳玮觉得自己最大的改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待人接物的一言一行,比如每次开完会后把椅子放回去,借东西双手接,这些看似很小,却是部队培养了你。

曾繁荣觉得,尽管一些人不怎么看好大学生兵,觉得大学生兵自我意识强不好带,或者觉得上海出来的大学生兵娇气、体能差,但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比较好。在部队,曾繁荣也兼职当过文书。这是他最不愿意干的工作,老战士就手把手教,从学打字练起,一步步学习怎么制作工作报告。刚开始,他交一份报告被打回了7次,经常熬到三更半夜才能睡觉,第二天一早还要训练。“好在熬过来了,学到了不少东西,承受能力也更好了。

尽管退伍已经一年多时间,曾繁荣仍然保持着部队养成的习惯,现在他坚持健身,喜欢上了健美,不久前还参加了学校的健美比赛。“可能会考本专业的研究生,将来理想的状态就是把专业和爱好结合起来,研究健身器材这一块。”曾繁荣设想着自己的未来。

解放日报》06版



    原文来源: 解放日报   |  发表时间:2016-06-12   |  作者:张骏 袁朝丹
    原文链接: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6-06/12/content_198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