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到一个"嘎讪胡"好地方 龙华街道打造公共休闲空间
东方网2月12日消息:年初三的暖阳下,徐汇区龙华街道机场新村传出一片欢声笑语。“新年好”“身体健康”“恭喜发财”……露天木质阳光亭里,聚集了20多位老人,一见面,就热络地互相拜年。
67岁的胡彩菊一边择菜一边聊起新年菜谱:“四喜烤麸、水笋烧肉、塌菜冬笋,还有‘金元宝’蛋饺、‘如意菜’黄豆芽,一样也不能少,蛋饺必须自家做……”74岁的朱祖德合上刚买的《新民晚报》,开始笑谈民生:“听讲,周边房价又要涨了。”每逢天晴,96岁的周坤良都会从5楼的家走到亭子里孵太阳。“现在条件真好,天天像过年,但有一点不好忘记,家庭要和睦团结。”她家特别热闹,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改建紫藤架汇聚四邻
地处徐汇滨江的龙华街道有点“老”。户籍人口5.3万,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32%,比例每年仍在递增。辖区内的老小区居多,许多老邻居相处了二三十年,保留着传统而温暖的相处之道。“在我们街道,最受老年人欢迎的休闲方式,就是左邻右舍经常聚在一起,孵孵太阳,‘嘎嘎讪胡’。”龙华街道办事处主任程伟笑着说。
一片小小的户外休闲场所,能晒太阳、避风雨、拉家常,说说张家的股票为啥炒得好,谈谈李家的小辈怎么尽孝道……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是龙华街道很多老人的共同期盼。然而,想找一个“嘎讪胡”的好地方,并不容易。
机场新村原有一个老旧的紫藤架,勉强搭成临时的公共空间,但夏不能蔽日,冬不能挡风,座椅是冰冷的水泥石块,很多老人不愿意驻足。“有点刮风落雨就要往屋里厢逃。”胡彩菊回忆说。
经过街道和居委会的共同努力,2015年10月,一个崭新的阳光棚落成:水泥长凳铺上了一层厚厚的软木框架,结实通透的阳光遮板代替了杂乱无章的枝叶。从此,这里成了全小区人气最旺的宝地。春节后,街道和居委会打算在棚内设立一个小型文艺宣传园地,取名“艺苑小栖”,借此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
“将来‘艺苑小栖’更吃香了,来晚了没位子!”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洒下来,把胡彩菊的笑脸映得更加灿烂。
旮旯里辟出休闲广场
情景相似的故事,也在龙华街道其他居民区上演。比如俞一小区,找不到像机场新村那样的紫藤架,老年居民的社交需求却同样实实在在。有居民悄悄找到一片空地,就地取材,用塑料膜和破布搭了一个简易小棚,吸引不少人自发前来,但临时棚毕竟破破烂烂,有碍观瞻。
2015年8月,龙华街道决定拆旧棚、建新亭,提前晒出“施工进度表”,采取异地制作、现场安装的办法,花了一天时间,建成一座高6米、可同时容纳30多个居民休憩的凉亭,赢得了许多人的好口碑,被一些老人昵称为“民心亭”。
在龙南五村那个售后公房小区里,老年人的比例较高,特别缺少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去年,居委会主动协调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在广泛听取居民意见的基础上,仔细清理小区102号旁的旮旯,“螺狮壳里做道场”,硬生生新辟出一片150平方米左右的空地,迅速建成焕然一新的“休闲广场”。老人和小孩终于拥有了一个休息放松的好去处。
特色鲜明的公共休闲空间已成为各个居民区的一抹亮色,也是小区整体环境明显改善的一个地标。
居民自治建设新家园
近几年,由于私家车数量激增,一些老小区不堪重负。为此,龙华街道有针对性地启动多项改造工程,平路面、拓路宽、补绿化、增车位,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小区环境。
在街道领导看来,这些便民公共空间还应该扮演好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的阵地。“这些新开辟的社区公共空间,已是许多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可以变成培育社区居民自治能力的土壤。”届时,通过街道和居委会的适当引导,将来有更多居民把阳光亭看作一个“自治家园”,常常相聚,既闲谈家长里短,又能讨论公共事务,为小区管理出谋划策。
从近期召开的龙华街道第三届社区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传出消息,龙华街道今年将坚持围绕大局,真抓实干,在市容管理上“补短板”,在民生发展上“打快板”,在文明共建上“树样板”,不断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着力增强社区群众的获得感、家园感、归属感、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