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设计思维”成为创新引擎

18.07.2016  19:38

          这是一个神奇的音乐盒,将刻有不同图案的卡片插入,就会有与该图案相对应的来自大自然的音乐响起,帮助都市人放松身心;那是一个立体互动的迷宫,通过手机屏幕操控,迷宫的方块就会前后左右起伏旋转,又组合成全新的迷宫;还有一只多功能闹钟,不仅告知你时间,还能根据气温变化自动翻到相应的图片,告诉你该穿什么衣服……别以为这是软件或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作品,它们均出自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大一学生之手。面向刚入学的大一全体新生开设《开源硬件与编程》课程,这在全国高校设计学院中属首创之举。

(《开源硬件与编程》课程,学生作品)

          不仅善设计,还会写代码、懂编程,这样新型的设计创意人才,正在同济教苑里萌芽生长!
  “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经济在变化,对设计的需求也在变化。设计,必须且正在被重新认识、定义,全球设计正经历着一场由designdoing向designthinking延伸的革命。”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院长娄永琪教授说,为此,同济大学设计教育改革正在着力于对学生进行“设计思维”的培养,希望毕业生能进入到各行各业,成为各行业“创新的引擎”,真正实现“设计驱动创新”。


顺应时代潮流,成立全新设计创意学院  

          走在设计创意学院大楼内,只觉自由“创新”的气息弥漫在楼内每一个角落。入口处,咖啡飘香,学子三三两两围坐一道,谈兴正酣。
  “一部苹果手机,designedinCalifornia,苹果公司主导设计研发、品牌、创新,占58.5%的成本,as-sembledinChina,仅占1.8%的成本。这说明什么?说明设计的巨大价值!”娄永琪时常以苹果手机举例说明当今时代“设计”之重要。
  的确,放眼世界,“设计、创意”产业风起云涌,热潮滚滚袭来,中国也在应时而动。然而,真正能担得起当今时代设计重任的人才何来?
  同济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设计教育的理工类高校之一,观时代风云变化,同济设计人再也坐不住了:传统设计学科亟需转型、创新、求变!
  7年前,一场人才培养探索改革的大幕在同济大学悄然开启。一所全新的设计创意学院在同济大学东校区挂牌,由同济大学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主发展而来。从此,同济园里树起一面新“设计教育”的旗帜!
  顺时而生,学院主动肩负起这样的教育使命:为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设计创意产业培养急需的高层次设计师、设计教育、设计研究及设计管理类紧缺人才,为上海、为国家发展创意产业提供重要的多类型、多层次人才支撑和学术支撑。
  “突破专业、行业及国界的限制,跨学科、国际化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学院成立伊始就打出了这样的办学特色。
  “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Tolearn,create,forthemeaningoflife,forabetterworld.)”学院还发出了这样响亮的“使命宣言”。
  处上海国际设计一场腹地,毗邻杨浦区四平路社区,是同济大学东校区内唯一的学科、学院,“学科链”无缝对接“产业链”,设计创意学院一开始就很接“地气”。
  IF楼、IT楼、IS楼,这是学院三座教学楼的名称,构成了“Ifitis……”这一充满想象空间的开放语句,国际化、创意感一下子呼之欲出。
  这三栋楼各有其特别内涵:IF楼,InnovationField,即“创意工场”;IT楼,InspirationTank,即“灵感智库”;IS楼,InteractionShelter,即“交互天地”。
  如今,一一细看,当初描绘的一幅美好蓝图正一点点化为眼前生动、鲜活的现实图景……  

 

改革课程体系,打造立体“T”型创新设计人才

          不久前,一项名为“Folloo”的智能跟随模块项目,通过形状识别、精准锁定等技术实现物品对人的“跟随”,受到孵化器公司———启迪之星关注,将在该公司进行孵化。项目负责人为设计创意学院大三学生唐诗宇佳。
  一说起“设计”,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椅子、花瓶,是一个个具体有型的造型、物体。
  “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还仅仅停留在做个造型设计,如何能‘驱动创新’、引领新经济?”娄永琪说,“设计要创造更高价值。新型设计人才要有开放、整体的设计观,要时时想到自己的设计在产业链中、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对它进行商业管理及品牌战略,从而成为能真正驱动创新的设计人才。
  的确,设计贡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对设计创意类大学生的设计知识的结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T”型人才,是设计创意学院提出的一个新型人才培养的形象的说法,其内涵是指“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垂直能力”+“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能力”的“水平能力”。
          “我们要让学生开拓新的设计领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并确立新的价值观、使命感。这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同济新设计教育的特征。”娄永琪说。
  经学院上下反复讨论、国内外专家咨询,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诞生:注重课程的前瞻、交叉融合,创新思维、专业技能、职业知识;主干课程模块化、密集授课,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入的探究……《开源硬件与编程》这门课程为学院大一新生的必修课,“我们不仅是教会学生新技术,而是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已有的基于物理世界的思维定势,激发他们在数字网络时代不断探索新的创新手段的兴趣和能力。”娄永琪说。学院也成为全国首个将“开源设计”课程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设计学院。
  硕士课程重在将“垂直能力”的那一“”向“水平能力”的那一“”拓展:如何基于可持续的设计价值观,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对复杂的设计与创新问题提供策略和方法?硕士学科分为“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交互设计、产品服务体系设计、设计战略与管理”等7个方向,每个方向有若干指导老师组成的导师组。
  博士教育重点培养在特定的设计研究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善于以设计视角提问的研究型人才,设立了“人本设计”“可持续设计”“开放设计”三大基于价值的设计方向。
  为时代而创造创新的由衷的使命感、大刀阔斧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引起国际设计学界、业界瞩目。
  2009年,灵活的学科设置、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创新的课程合作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佳教学项目。
  2011年,著名Monocle杂志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斯坦福大学等一道列为全球五大高校创新平台之一。
  2013年和2014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连续两次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
  2016年3月,同济设计学科在英国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34位。

(“空间创意解决方式——废弃物的设计与搭建”环境设计课题上,设计创意学院大一学子作品)

顶尖名师名家执教,创设国际化教育环境

          在同济设计创意学院的师资表上,一个个国际顶尖的名师、名家赫然在目。
  索达曼,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原校长,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前届主席,卸任后来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作四年,担任学院顾问教授、中芬中心副主任,以其突出贡献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
  布坎南(GeorgeRichardBuchanan),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首席教授。自2015年前,担纲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实践与创业的首席教授。
  还有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索米伦(JarmoSuominen)教授,《设计、经济与创新学报》主编、设计研究学会委员弗雷德曼(KenFriedman),在此已工作三年的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法希(DavideFassi)……这些是蓝眼睛、高鼻梁的国际大咖,何以甘愿来到中国上海,来到同济大学安家,静守同济讲台执教鞭多年?
  “他们认同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我们也给他们提供了开展设计教育与实践的良好环境。”娄永琪说。
  7个联手国外顶级设计学院的双硕士项目,让一届届、一批批同济设计学子置身海外顶尖设计名校,学习最先进的设计思想、创新方法和手段。这7个各有不同主攻的设计研究方向,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的“产品服务设计体系”、芬兰阿尔托大学的“国际设计商业管理”、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的“数字环境交互与界面”、德国科隆国际设计学院的“可持续城市变革”……外国学子也纷至沓来,输入的国际生甚至超过输出的中国学生。
  2011年,设计创意学院还携手世界最顶尖设计学院之一的阿尔托大学,合作成立了国际化、跨学科、开放性的创新平台———“中芬中心”,致力于推动跨学科的教学、研究、产业合作以及创新创业。
  2015年8月,设计创意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又向前迈进一步:获批国家外专局“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成为所获批的两批13个试点学院中唯一一所设计类学院。
  “学院将依托‘推进计划’深化系统引智,拓宽国际合作,建设优质的教学科研环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理念、制度、管理和学术水平上迈向国际一流。”娄永琪说。            今年3月,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揭牌。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师资,2017年9月首招三方向90名硕士生,其中三成为外籍学生,“同济设计”的国际化步伐再提速……


依托社区对接企业,“产学研”可感可触

      同济新村围墙上一幅幅画作,主角都是社区里普普通通的从业者,包括菜场卖菜多年的大妈;窨井盖上涂鸦,变电箱上作画;往路边大树上挂起一枚“超级月亮”……漫步彰武路、阜新路,一处处“微创意”让人眼前一亮,这是设计创意学院学生团队携手所在四平社区居民,为四平街道公共空间创新营造所完成的数十处设计创意。小小的设计创意,让传统社区绽放出别样的神采与活力。
  阜新路281号,设计创意学院就坐落于此,与社区零距离。
  这里,有中国第一个开放创新的实验室Fablab,每周六晚创意碰撞、激荡,“创客”文化在此落地生根。
  保存灵感的书写隔板、可拉伸的书包架、可抽离的分享板、让座椅拼接的连接件……各显奇妙创意和人文关怀。这是设计创意学院大二学生近日为诺梵家具公司设计的“开放合作空间”设计,以促进在公共工作空间多人愉快而高效地合作。学子的创意点子有望直接融入企业的产品生产中。
  “同济设计”,还曾为民族品牌“永久”自行车探索创新之路,助推民族品牌振兴;同济设计,联手全球二维、三维设计的领头羊欧特克公司,共建“设计创新中心”;同济“移动课堂”国际专列一路开赴俄罗斯、芬兰、德国、意大利,跨学科学子在不断移动的情境中,合作解决海尔、沃尔沃、通力电梯等一批国际名企以产品实际问题为导向的众多课题……“同济设计”的人才培养,直面产业转型需求,直接面向可持续的未来生活,紧密对接设计产业行业,“产学研”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
  学院有相当比例的教师,都具设计行业经验:杨文庆、刘力丹、莫娇、俞培晃……学院不少优秀老师,还是沪上高端创意人才,还有杨明洁等优秀设计师作为同学们的业界导师。
  这种真实的产业环境和氛围也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2014年,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王一行同学以“每食每克沙漏调味瓶”和“NO.5056踏板车”获两项德国红点设计大奖。他说,“设计师是设计了产品在整个产业当中所扮演角色的人,要面向一个行业、一个产业做设计。
  “我们不仅仅是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我们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从而让‘设计思维’成为各行各业的创新引擎,驱动创新!”娄永琪说。
  使命感的驱使,让同济设计人还想做得更多。6月8日,作为同济大学与黄浦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的首个合作项目,双方签约共建沪上第一所以设计教育为特色的公办高中———“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明年招收首批学生。同济将优质的设计创新教育资源向社会辐射,助力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而助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正是看到了母校设计创意学科的美好愿景,近日,同济优秀校友陈劲松个人捐资千万,支持母校建设世界一流的设计创意学科。他当天还在学院墙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设计,为了我们自己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