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为347具远征军遗骸寻亲 让烈士找到回家路

01.09.2015  08:44

图片说明:课题组在缅甸挖掘墓地找寻遗骸。

      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抗日战争期间远征军的后代以及男性亲属的DNA样本。目前,该实验室已根据27具远征军遗骸,鉴定出他们所属的地区,但要找到他们的亲属和家族,还需要更多的样本比对。课题组将为首批共347具远征军的遗骸寻找亲属,让这些牺牲的烈士能够寻找到回家的路。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期间在缅甸与英军联合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据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国仅有的几条国际交通线路相继被切断。1938年8月,由20万名中国民工修筑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国际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生命线”。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并且应英国的要求在西南线与英军联合抗日,国民党政府1942年3月抽调了10万名士兵组成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与英国、美国、印度、西非、澳大利亚的远征军共同作战。从1942年到1945年,10万名远征军中活着离开战场的,只有4万多人。由于热带雨林恶劣的气候,最终能够回归国境的只有3000多人。

  “虽然是大海捞针,但是让这些烈士能够回归自己的家园,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西北大学参与此次遗骸发掘的考古学教授陈靓在接受采访时说。而且从学术角度来看,这对中国历史的征兵状况等资料也是一个完整的补充。当时与中国远征军一起长眠在战场上的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远征军也有数万。几年前,英国和美国的远征军都完成了DNA的鉴定工作,并且已将遗骸运回国了,而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遗骸保存得并不好。复旦大学课题组的文少卿博士称,此次发掘的墓地,就是在密支那市的一所中学和一户居民的家中发现的。

  目前在缅甸密支那地区,有4个主要的墓地埋葬着中国远征军牺牲者,此次只发掘了其中一个墓地,共347具遗骸。根据名牌中找到的仅有的6个肩章,可以发现这些遗骸主要是缅甸密支那战役时孙立人率领的新一军下属新30师的牺牲者。

  “遗骸发掘出来后,我们第一时间希望能够鉴定清楚,但是由于地处热带雨林地区,又湿又热,而且土壤又是酸性,DNA保存得非常不好。”陈靓说,鉴定工作送到几个实验室去做都没有完成,最后联系到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尝试性地送了27个样本,都完成了鉴定。

  目前这27个样本中,已经确定有广东、广西、湖南、山东等省的居民。但是“和我们目前样本库中几十万的样本并没有完全一致的,因此不能将之具体到哪个家族或者是谱系”,课题组负责人李辉教授告诉记者。“有一些样本只是十七八岁的学生兵,未必会有后代,因此,希望可以利用上次寻找曹操后代基因的方法,通过男性亲属的DNA样本定位这些牺牲者的家庭,找到他们的亲属。

  据介绍,复旦为此重建了一个近代DNA实验室。此次是民间组织进行的发掘,未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将继续为这些远征军的遗骸进行鉴定工作。

   相关链接

  人类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组合成23对染色体和线粒体。每个人的DNA之间都有1%的差异,虽然这个比例很低,但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3000万个碱基对是不一样的。

  在这些变幻莫测的碱基对中,只有组成Y染色体和线粒体的碱基对相对比较稳定,变化很少。根据遗传规律,Y染色体传男不传女,线粒体则是传女不传男。最重要的是,Y染色体上有6000万个碱基对,其中Y染色体两头的碱基对因为在人类繁殖时必须与X染色体配对,所以会出现变化,但中间部分的3000万个碱基对基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课题组将通过Y染色体来定位这些牺牲者的家族谱系。加之中国传统社会,往往是同姓族群聚居,因此课题组可以将Y染色体中间部位的3000万个碱基对作为比对的参照物,根据样本库中的数据,寻找到这些牺牲者的亲属,并将之定位,找到这些牺牲者的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