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龟”“土鳖”各展所长同台竞技

19.10.2014  01:56

  如何填补国内知名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中的“师资短板”?如何解决本土人才和引进人才之间矛盾、避免“引进‘海龟’气跑‘土鳖’”?如何建立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持续激发师生创新活力、避免“重科研轻教学”?

  16日,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在《自然》杂志发表《中国大学“三步走”改革——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对高校而言,应引进和培养并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改革考核与激励,注重潜力与教学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以2012年为例,我国研发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而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经费也超过了7千亿元人民币。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的科研成果和质量还相对较低、技术转移能力也比较薄弱。张杰表示:根源在于目前的评价和激励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国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张杰表示,打造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中国大学亟须根本性的、系统的、制度性的改革,大学的核心战略应该是落实一个全方位的激励系统框架来不断提高水平。通过改革实现中国大学从行政主导到学术主导、校办院到院办校、学校主导发展到师生自我实现的转变。

  2006年,上海交大率先取消了教师发表论文的现金奖励;2007年,改革考核机制,将青年教师的年度考核改为六年一期,根据国际同行评议的结果对其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评估;2008年,通过全校大讨论,强调教师的作用突破知识传授,更要在能力、人格上给予学生帮助,所有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忙着申报课题、拉项目,无心教学的问题,上海交大改革薪酬激励机制,增加教师固定收入的比重,目前科研项目奖励只占教师收入的20%左右,张杰表示:“只有这样,教师专注教学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

   让“”“”人才同台竞技

  为了快速提升师资水平,国内大学纷纷开展改革探索,比如,组建新的学术机构,高薪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试点终身教职制度等。这些做法确实能够在短期内带来“奇效”。但是,如果仅仅依靠引进少数几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地全面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而且,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差距,还有可能挫伤本土教师的积极性。

  结合上海交大实践,张杰提出了“三步走”改革路径,即引进和培养并举,树立世界水平的学术标杆;分类发展改革,让合适的人才选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并轨运行,让本土教师和引进人才同台竞技。

  2007年,学校出台了包括“讲席教授”“特聘教授”“特别研究员”等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为35岁以下教师成立专项基金,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构建由学术大师、领军专家、青年才俊组成的“人才金字塔”。

  2010年起,针对本土教师,上海交大设立了三类岗位的分类发展道路: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每条道路同一级别岗位的起薪大致相当。教师可以自主选择发展通道。长聘教职体系对所有教师开放,只要达到长聘教职岗位要求,教师将来都可以申请转入长聘教职体系,学校鼓励最优秀教师积极申请并发挥示范作用。

  随着学校海外引进人才达到一定体量,必然会对学校的人事制度带来挑战。去年,上海交大建立以学术水平学术贡献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搭建开放、公平的竞争舞台,计划从2015年起,在全校启动向长聘教职及其预备阶段长聘教职师资体系的过渡。

  2007年以来,约有450位世界一流学者和国际水平的青年拔尖人才加盟上海交大,本土教师中已有超过250位转入了长聘教职体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从2006年的50%上升到2014年的85%。

   世界高教改革中的“中国声音

  今年年初,张杰收到一封来自海外的邮件,发信人是《自然》杂志的编辑,信中希望通过张杰的经验和视角,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体系的背景,阐述中国当下科研体系的独特机遇、挑战和适用的战略方向和措施。

  起初,张杰认为上海交大的改革正处于进行时,并未答应请求。在之后二十多次的邮件交流中,杂志编辑终于说服了张杰。9月17日,编辑又发来邮件,希望将这篇文章作为十月期“未来大学专辑”的核心文章。

  《自然》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Nick Campbell)博士认为:中国不断提升对科研、高等教育的投入,正在积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自然》用专辑展现了世界各地的大学如何解放思想、开拓改革新路,上海交大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麦克米伦科学(大中华区)和教育(亚洲区)董事总经理刘珺指出,中国的高教改革是《自然》在全球读者尤为关注的话题。中国高校拥有全球人数最多的在校学生。中国高校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学,需要根据特有的环境、机会和挑战,进行全面、持续和深入的改革。盲目追求速度,或完全照搬其他国家的模式,都有可能得不偿失。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表示,师资队伍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是关键所在,张校长关于上海交大建设一支强大师资队伍的战略发展规划,值得所有关注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群体高度重视。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14.10.18 第3版 综合新闻

原文: 让“海龟”“土鳖”各展所长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