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娃娃们记得住乡愁”
22.05.2015 16:47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诺邓村拥有1300年悠久历史,它至今仍保留着滇西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被视作云南当地白族民居的博物馆。”
“诺邓在历史上更多地被称为‘诺邓井’,以前整个村子基本上就依靠盐井为生。”
……
这些文字,摘选自同济大学“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近期编撰完成的《云南诺邓乡土文化读本》。读本共有3册,是同学们专门为滇西千年白族古村——诺邓村的孩子们编写的。同学们新近完成的调研报告《云南省乡土文化教育的综合调研及专题方案》,在第14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同济选拔赛中荣获特等奖。
“面对当前乡土文化的快速衰落,我们想引导古村庄的娃娃们重新打量、认识并认同自己的家乡,主动肩负起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记得住乡愁,让延续了千年的古老血脉生生不息。”团队负责人、2014年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三女生彭婧动情地说。
革新传统支教模式
“乡土教育”成志愿服务新阵地
同济学子走进诺邓村,并非只是一次普通的支教。
“我之所以抱着这样大的决心和热情来推动乡土教育,是因为2013年第一次去诺邓,有两件事对我内心触动很大。”彭婧说。
怀揣此梦想,并非一时头脑冲动。外表纤弱的彭婧,近年来一直在公益的道路上执着前行。她自大一起就加入同济大学生志愿团队“彩云支南”协会,以浓浓爱心持续关爱农民工子弟、自闭症患者、智障儿童等弱势人群,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500小时,赢得了“公益达人”的美誉。大二时彭婧被推选为“彩云支南”会长,她决心对传统志愿支教模式进行革新。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与思考,她和她的团队走进了千年古村——诺邓。
诺邓村年逾八旬的李文井老人每天坐在万寿宫门口,一遍遍向游人述说着诺邓的历史。他看到村里来了大学生,更是急切地拉住这群年轻人,他说,要是他不讲,这些历史以后就没人知道了。
当地孩子对家乡文化的陌生,更是刺痛了同济学子的心。课堂上,彭婧询问孩子们:“你们会唱白族调吗?”没料到,面前十多个娃娃全都一脸茫然。
“当今乡土文化在日渐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乡土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危机。”在彭婧看来,随着乡村“空心化”加剧,文化的代际传递作用在削弱,众多富有深厚积淀的乡土文化和技艺正濒临失传的危境,“传承”显得愈发紧迫。
在一份责任感的共同驱使下,志愿团队决定在那一片古老土地上举起“乡土教育”的旗帜,让千年古村的孩子们重新“触摸”自己的家乡。
办“乡土文化传承夏令营”
编《乡土文化读本》
2014年7月,彭婧带着新的志愿者团队第二次踏上那片古老的土地。此次,同学们为村里的孩子们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我的村庄,我的故事——乡土文化传承夏令营”。
头一次参加夏令营,孩子们个个都觉得新鲜、好玩。而且让他们感到特别亲切的是,营里的这些活动,全都跟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物息息相关,毫无陌生疏离感,兴趣由此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当个小导游,带您游游咱诺邓;当回设计师,为我们的村庄设计不同风格的客栈;来个创意大比拼,为建筑巧装饰;动动手,小组合作搭建诺邓的桥梁模型;找找身边的植物,做成各色标本;扮演阿雄、阿花,出演情景剧《诺邓兄妹》……在彭婧的倡导下,大学生志愿者们发挥各自专业所长,为孩子们量身定制了丰富多彩的“诺邓”特色乡土教育主题活动。
照片上那一张张天真、灿烂的笑脸,见证了孩子们度过的十余天的开心时光。
“我们希望孩子们从夏令营活动参与中,逐渐意识到自己是‘诺邓主人翁’,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了解家乡、传承家乡文化的根脉……”彭婧在暑期实践总结报告中这样写道。
志愿者来了,终究会离开。如何能让村里一拨拨娃娃能持续受益?彭婧团队萌生了“编撰读本”的想法,大家说干就干。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访谈村中老人,结合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为所思,今年4月,含三册的《诺邓乡土文化读本》编撰完成。三本读本的主题名称分别是:《我的故事我的家》《我的山水我的家》《多彩实践手册》。
三册读本在手,可览诺邓的风物、历史、民俗、节日、古建、特产、艺术、传奇故事……读本得到了诺邓村所在的云龙县团委的热情回应。
综合调研云南乡土文化教育
提出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在诺邓村的乡土教育故事暂告一段落。彭婧等几位志趣相投的同学将目光投向了云南更多的州县、更多的古村落,希望能以大学生的青春力量,将乡土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地方。
“乡土教育”不失为破解当前乡土文化传承困局的一剂良方。而作为汇聚多元民族文化、开展乡土教育极具代表性的云南省,其乡土文化教育的现状如何?
从去年底至今年3月,彭婧和同学们先后当面访谈或电话采访了云南30多所乡村小学的校长和乡村教师,倾听他们讲述各校开展乡土教育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困难。同时向这些学校的近千名小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看看他们对乡土教育有怎样的喜好和期盼。还访谈了6个自治州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了解当地对乡土教育的相关政策。
“从综合调研的情况来看,云南的乡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彭婧说,他们总结出了“政之偏”“人之困”“材之乏”等当前乡土教育中最为突出的几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之道。
其中,以处于“政”“人”“材”交汇点的乡土教材为突破口,彭婧等同学提出了可行的革新路径:号召广大返乡大学生加入乡土教材编写队列,通过口述历史搜集乡土素材,通过多个模块自由拆解、编写教材,最终形成了“社会化与模块化”的“联动、分阶、融合、转化”乡土教材创新理念。
好消息接踵而来:彭婧团队已与云南省文山、祥云、剑川等多地教育局达成了合作编写乡土教材的意向;发起了全国首个由大学生建立的云南乡土教育公益项目——“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创建“美丽乡愁”公众号以及“古村传承人寻找计划”微博,已有千余人关注……
“同学们关注到了主流社会鲜有关注或关注不到位的重要社会与文化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关怀以及出色的社会调查和行动能力。”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这样评价同学们的调研成果。
“我们非常幸运,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在同济与云南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下,乡土教育将迎来好的契机。”彭婧说,“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乡村娃娃们记得住乡愁。”
本文来源: 同济大学
22.05.2015 16:47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开展千村调查
7月17日至7月23日,上海财经大学
大兴调研担使命 数字赋能促发展 | 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在辽宁丹东宽甸开展千村调查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乡村应用情况,7月20日至26日,上海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