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生的“课外”多一点不同

04.11.2014  15:14

增强大一学生在课外的学习实践,通过课外平台不断提升大一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外时间”对“课内时间”的对接与延伸,形成分层分类的课外培养模式,是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不断探索努力的方向。

多元化课外项目,助力新生优良学风的养成

    课外培养中心紧密围绕学风建设的展开的“阶梯数学”、“快乐英语”、“工程制图”、“玩转物理”为学生搭建了多元立体的课外学习时间。在“阶梯数学”项目中,通过小班化授课辅导,严格的考勤请假制度,课前温馨提示,配备数学系研究生担任辅导课助教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了数学学习水平。在课下学习中,“朋辈答疑团队”的组建,“线上qq答疑群”与理学院“学盟社”的合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定期为学生答疑。而通过课后收集难懂易错的题目,并由数学研究生小讲师带领答疑团队整理并推送的“错题集”,更为数学学习的巩固与提升搭建了平台。在“快乐英语”项目中,持续三年展开的“英语小讲师”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从自主报名、中心面试、试讲、根据学长特色匹配新生、正式授课,经过系统的选拔与组织开展,不同的小讲师为不同类别的大一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英语学习窗口。自秋季学期共开设了10个学习小组,辐射120名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而更为特别是的,每次课程效果的学员反馈,小讲师对学员表现的评价,助力与小讲师的互评都通过数据的反馈与分析,都为进一步提升这一品牌提供了科学依据。一名名“优秀小讲师”、“金牌小讲师”在这一活动中脱颖而出,《英语小讲师指导书》也不断完善丰富。

围绕全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展开的“读书会”、“艺术素养”、“立志讲座”、“朋辈讲坛”、《乐学报》为丰富课外学习,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创造了条件。在读书会项目中,针对如何引导新生将课外的重心集中在通过阅读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这一问题,形成了“长期读书会”、“首尾结合读书会”、“单次读书会”三位一体的读书会平台,并通过教授导读、博士导读等方式共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秋季学期的读书会中,围绕“我们该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思想?——读《庄子——应帝王》;“我们如何从科学上看待变化的社会——读《看社会》”;“生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读《你的第一本哲学书·生活的意义》等主题展开的哲学读书会,围绕“品读古代神话之美”、“李商隐的诗情与人生”、“诗酒李白”等主题展开的文学读书会,为学生搭建了立体的读书空间。在朋辈讲坛项目中,邀请在学业、科研等方面有特长的优秀学长学姐,分享与学习方法、大学规划等内容。并形成“校长奖学金学霸”、“各院系学霸”、“各专业学霸”系列讲坛,以周为单位展开。

个性化定制模式,注重新生行为品德的习得

在秋季学期,共3768人次参加课外培养中心系列项目,在提升新生学业适应与发展的同时,促进整体学风的良性循环,并形成了课外培养的学生动态数据跟踪与反馈与课外培养项目质量评价体系。

在课外培养项目的设计阶段,准确把握课外培养指导教师或导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主讲人的能动性,并有针对性的描述受众学生群体的需求特点,预判受众学生的行动特点,以备优化方案。在项目实行阶段,学生在报名时能够及时了解项目的基本内容,而学生参与要求,参与强度等信息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整理分析,以掌握课外活动现场学生动态、现场互动情况、结束时的反馈情况等。在项目结束后,及时根据活动的特点,形成科学的反馈方法与完备的数据信息,并根据资源维系情况与主讲导师或导生对项目及新生的评价,进一步完善项目的组织与开展。

同时,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特别建立数据反馈专用公邮作为课外工作网络平台,根据项目的类型、规模、粘度确定反馈形式,并针对参加课外项目学生的基本信息、报名信息、缺勤信息、缺勤原因、参与表现、缺席同学的调研进行每日维护,并将数据反馈至辅导员,为学生个体的预判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实现诚信警示,引导学生自主、慎重选择课外活动,养成责任意识与执着行动力,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课外培养项目运行中无缝嵌入学风引导。

在实现课外培养中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断实现与学工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每周反馈基础课参与情况,每三周反馈学生参与课外详细数据,反馈学生参与课外的诚信规范养成,提供导师名单进驻学工组,公布课外中心项目菜单,根据学工组提出的即时需求匹配相关资源。

课外”在大一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一个同学所分享的“来到课外,我放佛发现了另外一片天地,使我不断创造,不断积累。我慢慢的感受到,体验的过程、努力的过程,相比于结果更为重要的。只要多一点尝试,多一点奋斗,就会让大学多一点不同”。如何使学生的“课外”更加有意义、有成效,社区学院课外培养中心将不断实践完善。

                                                                                                                     (社区学院 课外培养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