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如何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去年底,中央出台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纲领性文件,一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农村改革已在全国拉开了序幕。在推进改革实践中,上海已走在全国前列,被誉为“上海样本”。这其中,方志权和他的处室——中共上海市委农办研究室(市农委政策法规处)作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操盘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上海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听得懂,才能落得实、见成效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非常复杂、高度敏感,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方志权常说,服务好农民,当好农村改革的政策宣传员,首先就要用理论将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要做到先学一步,学深学透政策内涵。多年来,方志权组织编纂的《“三农”政策法规汇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案例精选》、《“三农”政策法规百问百答》等10多本读物,被农村基层干部奉为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百科全书”。
“政策理论自己学不是目的,而是学了以后讲给农民听。听得懂,才能落得实、见成效”,方志权如是说。农村改革政策要落地生根,一定要让干部群众搞清楚,让农民主动干、得实惠。因此,每项改革方案一出台,方志权总是带领团队通过宣讲、咨询等形式进村入户,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解读政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既要多做蛋糕,又要切分好蛋糕。基层干部反映,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怕认识不统一,工作推不动,二难农民只顾眼前利益,一撤就分、一分就光。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在政策宣讲中,方志权创造了农村改革的“母鸡”理论和集体资产监管的“风筝”法理。他经常讲,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搭建鸡棚,鸡棚搭得越早就越主动,越晚就越被动,搞不好还会鸡飞蛋打。为力求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改革政策能理解、记得住,方志权还在培训宣讲中生动形象地将监管农村集体资产比喻成“放风筝”,集体经济这只风筝飞得再高,线要通过监管始终把握在手里不能放任自由。这些通俗易懂的比喻,已经为农民群众所熟识,由此顺利推进了改革。据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评估报告显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项难度大、涉及面广的改革在广大农民中的满意程度达到95%以上。
制定政策必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方志权常说,破解改革的瓶颈问题,前提是当好“三农”工作的调研员。他说的上接天线,就是正确把握农村改革的方向,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土地集体所有这个“魂”,守住家庭经营这个“根”,让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下接地气,就是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情况问题,寻找客观规律,形成政策意见,达成共同认识。为此,近年来,方志权带领处室同志就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等问题开展调研。对于农民实际需求的问题,通过发放问卷和上门走访等形式,收集有关建议,制定政策文件,事后及时进行反馈。比如,产权制度改革,关键是合理设置股权。通过调研,他提出需要在以农龄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引导各区结合实际统筹考虑户籍关系、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对集体积累的贡献等因素,并探索出了科学设置股权的有效途径。
目前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形成了“1+1+14”的政策体系,是全国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最为完善的地区。由于制定的这些政策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可推广、可复制的理论政策,又使上海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普遍受到欢迎。据统计,全市已改革的村中,有四分之一已进行了年度收益分配,惠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27万人,人均分红1132元。
推进改革最重要的是要树好旗帜
农村改革既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又需要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细节处更需要手把手指导。正所谓“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方志权认为,做好农村改革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树好旗帜,加强指导,让大家学有方向,干有动力。
早年为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不少区县的村干部自掏腰包入股建社,如今的改革要面向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既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公平。方志权支持区县、乡镇同志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村干部们在利益面前后退一步,主动退出干部股;同时在制定政策文件中明确上海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的股权设置不设立干部股,由此赢得了农民群众对改革的拥护和积极响应。
(供稿:张晨、楼建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