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高考改革:文理"混搭"更利考生与院校双向选择
昨天,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高考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第一考”,此次改革方案中,“文理不分科”和“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这两大变化趋势,尤为引人关注。
高考不分文理科
科目组合多样化,文理可“混搭”
事实上,“文理不分科”早在去年就明确为中国高考改革一大方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3点,如今皆已落实为昨天出台的《实施意见》。
此番高考改革是从“6选3”开始打破“文理分科”的。为了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新高考改变了考试科目设置: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门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
这意味着,文科生、理科生之分将成为历史。3门科目的“组合”可以多样化,完全可以做到“文中有理”、“文理混搭”。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举例说,比如地理对高中生来说属于文科,但对高校地理专业而言,地理既有人文地理,也有自然地理,后者更需要理科教育。这样,不同高校地理类专业的选考科目就会不同,偏地学的专业可能需要考察物理科目成绩,而偏旅游的专业可能考察历史科目。
事实上,这种取消“文理分科”的科目设置思路与当今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相符。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教授认为,从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角度讲,各个学科群的思想应当都有接触,而学科群内的专业水平则是因人而异的,也是需要因材施教的。在现行高考制度下,考生真正的学科和兴趣特长往往迁就于考试科目安排,比如上海高考“3+1”模式下,不少考生加考化学,而入校时选择物理类专业,原因是化学比物理容易考;也有不少文科考生最终考入文理兼收的理科专业,原因无非是考文科数学更容易;还有不少考生在科技创新竞赛中凭借生命科学取得佳绩,但高考时极少选择生物科目。凡此种种现象,都不利于考生与院校的双向选择。
根据新高考方案,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保持不变,分值也不变,且不分文理科,这意味着数学卷将不再有文科卷、理科卷之分。对此,文科生及家长不免焦虑,自己数学考不好咋办。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上海中学老校长唐盛昌认为,考生观念要改变,不能再按常规思路、习惯思维来学习数学。他表示,在几乎所有教育体系中,母语与数学都是“共同核心”内容,其基础性地位是国际通行的。即使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在课程必修性上,绝大多数学科专业都须修习高等数学,经济、管理等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学科更是如此。此时,高中数学基础将极其有助于大学学习。
逐步取消录取批次
考生少层顾虑,高校多份危机感
多年高考,学生按批次填报志愿,高校按批次录取考生,已成惯例。此次将“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作为改革的大方向,究竟意义何在?
本市一所市属高校分管招生的副校长坦言,抽掉录取批次间这块“隔板”,考生将不再囿于行政划分的各种批次,选择报考真正喜欢且合适的学校和专业。
事实上,从往年高招情况来看,一旦取消录取批次,很可能对本市高校产生“洗牌效应”。举例来说,去年本市高招中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和上海海关学院等多所在沪高校的二本投档线走高,超过本市一本投档资格线,不少一本线上未被填报志愿录取的考生,放弃填报征求志愿,直接参与本科二批次录取的竞争,只为争得这几所“最牛二本”的入学名额。在这一发展态势下,若取消录取批次,很可能令这些高校在招考中,入学分数线超越部分传统的一本院校。
业内专家坦言,取消招生录取批次,除了让高校更有“危机感”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
去年本市高招有前车可鉴——一本投档前的模拟投档中,上海海事大学遭遇“意料之外”:与该校一本招生计划相较,报考考生少了几百人,且集中于理科。也正因此,该校未能在一本平行志愿录取中完成计划,直接导致理科线“压线”,即与上海一本投档线相同。如此大量缺额,在一本录取中罕见。
有专家认为,深层次因素在于我国高考体制中实行多年的“分批次录取”,人为“划一刀”,学校希望挤进“一本”,部分考生、家长心中“学校划分三六九等”的印象却不断被固化,往年招生“大头”处于二批次的海事大学,是其填报二本志愿的首选,而在一本志愿填报时,却更愿意冲“纯一本”招生的高校,招生计划与填报冷热的不匹配就此产生。取消录取批次来改变这一局面,让学生少些“批次顾虑”,似乎水到渠成。